未停止。
更多的鉛彈和箭矢在兩軍之間飛射,行進的軍陣就好似流水,軍兵緩慢而沉穩的腳步跨過己方傷兵的身體,繼續穩步向前推進。
在陣後,張天琳組成車陣的中軍裡,一名缽胄帶白色盔纓、赤色布面甲裙下襬俱為素色飄帶的百總快步走出,身後跟著兩名同樣裝束但缽胄插著小白旗的管隊。
軍官身後,是士兵二人一組,不穿甲冑,即使少數身強力壯也不過穿個鎖子甲,一個個貓著腰穿梭在戰場後方,抬著用長棍與粗布袋臨時製成的擔架奔向傷兵,健步如飛。
他們是大營下轄的軍醫大隊。
不過這些人都是正經計程車兵,而非軍醫。
隸屬於大營,員額一百二十三人的軍醫大隊,其實更像是隨軍學堂。
一個營只有一到兩名經驗豐富的全科醫官、兩到四名專精外科和正骨的醫士,以及三到五名對外科、正骨、痘疹有經驗的醫生。
醫生、醫士都是職稱等級,醫官則是在太醫院裡拿俸祿的醫士。
眼看著軍醫大隊從自己身側飛奔而過,張天琳站在馬背上,攥望遠鏡的手越發緊張:前線要接敵了。
並不是兩個軍陣整個正面撞在一起,雙方都是明軍出身,儘管地域不同,在練兵操典上卻沒太大區別,使用的都是陣間容陣隊間容隊的大陣,接敵的過程也是一樣。
往大了說,陣前的千總手下兩個把總司是一前一後的迭陣,往小了說,每個百總大隊下轄的管隊小隊,也是一前一後的迭陣。
隨後雙方迭進中在前的小隊,在距離僅剩二三十步時先後改為快步進行,各自頂著箭矢鉛丸,將長矛、狼筅放平,撞在一起。
狼筅不是戚繼光的發明,而是正統年間在浙江起事的礦兵頭目葉宗留的發明,一杆狼筅能在戰陣中遮蔽半隊士兵,而擅長短兵的毛葫蘆兵也曾被調往沿海討倭,因此軍隊中也裝備了少量狼筅。
這玩意雖然看著有點兒戲,卻非常實用。
一丈五六尺的狼筅比一丈五尺的普通步兵大矛更長,還有數不清的小枝子上面都帶有鋒利枝刃,既遮住了敵人的視野,又能隱藏己方長矛的攻擊路徑,因此在戰陣中是格外棘手兵器。
偏偏張天琳的營兵,都是從馬背上下來的騎兵,他們裝備有限的長矛,統統是騎兵矛。
騎矛比步矛長三尺。
雙方碰撞到一處的小隊,見招拆招,你的狼筅長,我的騎矛也不短,一時間無數支長矛互相撞擊,組成一堵矛牆,雙方每名士兵都被迫處於數杆矛鋒的威脅之下,同時又在狹窄的縫隙中搜尋刺殺的目標。
但實際上密集軍陣裡使用長矛的軍士,使命並非盡最大努力刺殺一個或兩個敵人,而是前進。
而在其側面迭進的小隊則並不上前,只以強弓大弩火槍瞄準敵軍的臉射擊,試圖用投射兵器開啟缺口。
並不是天底下只有後金軍擅長用勁弓射面,而是這個年代,但凡裝備水平正常的正規軍交戰,你拿著弓箭不射臉等於沒用。
難不成去射甲縫啊?
別說拿弓箭射擊甲縫了,就算端著長矛都戳不著甲縫,隔著四五米,誰能看清甲縫在哪兒?
哪怕人只穿一身硬皮甲,甚至絹甲、厚紙甲,箭打身上就只有個皮外傷了,只有朝缺少防護的臉上放箭,才是一擊致命的方法。
但在槍矛林中,想準確命中面部也不容易。
反倒是火槍在這種混戰中有極大的優越性,只要命中,不論打到哪個部位,都能讓人快速失去戰鬥力。
在正面交鋒的過程中,位於明軍側翼、背後的元帥軍遊騎也沒閒著,一次次以火槍騎兵襲擾,甚至組成小隊、大隊向陣腳衝擊,但很難奏效。
畢竟重步兵這玩意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