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後,高帝也聽聞太師府添了倆哥兒的喜訊,不忘了把太師喊來御書房恭賀一番,至於賞賜,想來皇后已是準備妥當,他就不必操心了。 永昌候得知閨女生了個哥兒,樂呵樂呵的進宮找親家太師,自然就尋到了御書房。 “誒,我說老李,李家哥兒都是腦瓜聰明的讀書子,本侯的外孫可就託付於你了。” 李懷江:…… 不是,永昌候這不要臉的,怎的有點反客為主了。 說得好像候府外孫,不是他太師府孫子似的。 袁家上下幾輩都是武將,永昌侯一直希望後輩能有個出息的文臣子弟,連皇上都把孫子送到太師府,怎麼說他候府外孫也是太師府嫡孫,日後定是個了不得的讀書子。 聽了永昌候這話,高帝無比自得早前的先見之明,好在他提前把孫子送到太師府,不然,太師府一下添了兩哥兒,哪會樂意接納炎哥兒。 李懷江無語地瞅了瞅永昌候,又無語地瞅了瞅高帝,兩人的算盤珠子,都快崩到他臉上了。 媳婦有句話說得沒錯,他們太師府活像個託兒所。 李懷江晌午回府,兩個兒子忙不迭親自過來給父親道喜。 他還能不清楚兩個兒子的心思,抿一口茶,瞅瞅他倆。 李婉在旁憋著笑,沒好氣地將目光挪到一旁。 銘笙和銘意侷促地互視一眼,感覺父親有點嫌棄他們是怎麼回事?難道有了孫子,就不待見他們這做兒子的不成? 直到李懷江把茶盞放下,拿起桌几的一本冊子,從裡頭抽出兩張早前寫好的宣紙,看了看,然後分別給到二人。 “哥兒的名字,早前我與你們娘已是想好了。” “長孫元煦,陽煦山立,溫潤而澤。” 銘笙雙手接過宣紙,拱手作揖致謝,“兒子替煦哥兒,多謝父親。” “次孫元珩,君子如珩,取予有節。” 銘意高興地道,“兒子,多謝父親為珩哥兒起名。” 李懷江點點頭,“回去多陪媳婦,得娶賢妻,方可青雲。” “是,父親。” 兩個兒子離開後,李婉真不想吐槽老男人。 “我說,太師都是當祖父的人了,怎的還愛逗老兒子玩兒?” 李懷江笑道,“誒,適當娛樂,怡情養心。” 李婉瞥了他一眼,想起今個收到漠南的信件,笑道。 “今年漠南的土豆收成頗豐,地方牧民都開墾土地種上了糧食。” 李懷江點點頭,需知蒙古可有華夏馬鈴薯之都的稱號,雖當下的種植水平不比現代,讓百姓餬口不成問題。 大漠百姓安居,耕種是第一步,地廣遼闊僅靠蓄牧的發展,只會讓地方農業停滯不前。 “百姓吃飽方能安心,民安才顯國泰,國之若泰,便少了內患戰事。” 李婉覺得,她可管不著治理之道,只需管好太師府這一畝三分地,再有她的小買賣。 “是是是,太師您勞苦功高,快喝口茶歇歇嘴皮子。” 李懷江嘴角噙笑地接過媳婦雙手遞來的茶盞,雖被內涵,但毫不在意。 夫妻間便該如此,相知相伴,互侃歡笑,方能永結攜手。 -------- 淄州城,知府衙門後院,書房。 李通判眼瞅何知府看了手中名錄後,臉色越發的深沉凝重,半點欣喜之色都沒有。 “敢問大人,可是有何憂心之事?” 年約五旬的何知府,拿著名錄紙張的雙手緩緩背身,仰頭長嘆,須臾才道。 “學政大人這幾日,都閉關在客棧廂房。” 然,何知府剛說完這句話,李通判就立馬腆著笑道,“可不是,如此於我們而言最好不過,想來,學政大人是在入場前,才入駐衙門。” 何知府嘆氣搖頭,看向李通判的目光宛如看傻子似的, “這些個收了銀子錢的名錄,你難道真的隨便出幾道假題糊弄過去?” 李通判聞言一怔,而後莫明的眨巴眨巴眼睛。 不然咧? 此前,他們不是就此事達成共識? 先將買卷的銀子收了,彼時再隨便指一道秋闈卷題,事後那些買題的學子即便意識到被騙,難道真敢鬧不成? 哪怕,那些學子將他假冒太師侄子的身份揭出來,沒憑沒據又能奈他何? 他本就不是李太師的侄子,也從未親口對外透露過,一切都是那個草包宋書生所為,訊息也是他散出去的。 事情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