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及機鋒的光芒,能使明慎而周諮之我,在人生無日無之的挑戰中無往不利選友擇交,並時時向他們學益;認明最適合自己性情的工作;克服自己的情緒;知道與人何事可言,何事當諱;說真相而出之以甘言,以便啟發人而不得罪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導論(2)
在葛拉西安的世界中,無一規則、教導、習慣能直接導致成功。規則沒有彈性;永遠沒有一本教材堪比人類活動的隨機無序;但凡習慣或行為模式,都使我們能被預測而有隙可趁:“射直飛之鳥容易”,打牌手法一成不變者,也容易為人所算。葛拉西安在《英雄寶鏡》中,審視歷代已曾導致成功的道德與精神“品質”。那些品質是明知行為的常數,但並非絕對值;各個品質與《智慧書》中的各則箴言,只是“個人省思的出發點”。3、這些品質必須細思賞析,配合你的環境,作最發揮其妙諦的綜合,並表現得當,有時甚且加以偽裝。如此,膽怯得謹慎之貌,魯莽博勇氣之名,自疑獲謙遜之譽,不一則見稱為活力與發。自然吝於賜予我們的高明品質,我們可以善加修養而自己合成;大多數人並不在意勇氣是“天生”或“人為”的,只是見之而喜。就是愚夫,也能以沉默藏拙。唯有智者能分辨本質與影子,解讀生命的文字,“在各種真相說法之間求財取平衡”。
葛拉西安認為“表面”亦甚重要。這是他作品最特出的一個現代層面。人世之間,庸愚多於賢智,思之堪傷。庸愚之多,簡直“無數”,他們所以為愚,大致由於沒有能力由表相進至內在。葛拉西安認為表相攸關重大;表相不只是我們要探得事物本質時必須剝棄的皮殼。皮殼與果實同樣要緊,“兩者”都必須處理。無論如何,世人馮對面判斷書籍,看道袍判斷僧人,對面與僧袍都應該儘量做得上眼引人,並以適當方式表現,或者“半現”,以期喚醒神秘感或好奇心。我們知識是從事物表面開始,而且,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對人對事之知只能“由外而內”。所以,欲求成功,應重外飾,再求研思美德與惡德。
智者如何重視,葛拉西安以《孔雀寓言》獨出心裁,辯之甚明。眾鳥嫉妒孔雀爭辯說,上帝造了光,自己見之而稱關,如此說來,上帝是許可誇耀的。如果那些品質不使人見,則創造玫瑰、鑽石或帶羽毛的太陽——孔雀,意義何在?大哉辯。但孔雀忘了,美,或似乎美,或似乎美,是不夠的,您還必須因應不美者的嫉妒。雌孤裁奪爭議,聽過孔雀及其謗傷者的說詞,作此妙判:孔雀屏展其尾羽時,將會引得嫉妒者注視他那雙奇醜的腳。葛拉西安認為,天賦異稟的人應該故示些許白玉微瑕,犯些不傷大體之過,”丟給嫉妒一根骨頭”以“去其心之毒”。
一切品質,皆是此理。做到明知、優雅、有才、非凡,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學習運用智慧與才具,適應時代,視情況而或誇或藏:卓越並非時時皆宜,有時候最好變成最糟,平庸反而安全。葛拉西安之意,並非說事物之表不是事物之裡,而是說事物表理俱在,表相如何,全賴如何呈現。嚴格而論。此中區別不是“表相與真實”之別,而是“內在現實”與“外在真實”之辯:外在真實是透過感官而知覺,內在真實則只能忖度。內在品質——智慧、勇氣、機鋒——必須結合一些”外在“品質、如敏捷、斯文、變化、優雅,風姿,才能“發光”。但就是這條原則,也有修正之時。“口與多數人一詞,心少數人同理”,這則座右銘,《英雄寶鏡》與《智慧書》都大力闡發:此語教人,有些場合,裝愚作痴,隨波同流,與眾同塵,才是上策。
沉思真偽,寫下這些“功成名就所捷徑”的教士,究竟是何等人物?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導論(3)
葛拉西安1601…1658),出生於貝蒙特(Belmonte),西班牙東北亞拉岡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