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的把握問題而與高管失之交臂。
比如屈原,就是因為得罪了公子子蘭等權貴,而被一貶再貶。貶就貶吧,可愛的詩人還要寫《離騷》,說楚王不不聽忠言,你想呀,楚王怎麼會錯呢?於是就被髮配。發配就發配吧,可愛的詩人在發配的路上還要寫《天問》,說楚王呀你錯了,結果成了永不敘用;當秦國的軍隊攻來的時候,可愛的詩人徹底絕望,於是放棄抵抗跳了汨羅……
這就是詩人。
其實詩人在古代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歌星,那個年代,詩歌只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就像劉邦,功成名就之後回家請老鄉吃飯,吃的高興,就唱出了一首《大風歌》,在我們今天,也就成詩了。大抵屈原是屬於創新人才的那種,不守規矩,打破了《詩經》的格式,按照現在的話說,屈原屬於自由詩派,因此成為當時最耀眼的明星,老百姓都愛唱他的歌。
但是這種喜歡歸喜歡,影響歸影響,即使在今天,假如讓劉德華去當文化部長,你會同意嗎?所以詩人就應該做詩人的事情——用一種娛樂的方式寫詩,讓人民在這種娛樂中接受文化的薰陶,像趙麗華那樣寫詩總比像楊麗娟的父親那樣為追劉德華而死好吧!
而我們的詩人,是缺少娛樂精神的,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高,結果是既做不了官,也讓詩歌失去了泥土的芳香。
當少了“愛國”的政治帽子之後的屈原,是可愛的明星,他創新詩歌的寫作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絕唱。
朋友,愛國的屈原和詩人的屈原,你喜歡哪個呢?
讀趙括
趙括(?~前260年):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
長平。紙上談兵。趙括不僅屍首全無,而且背上了千古罵名。一個大話將軍就這樣誕生了。
20萬對50萬,而且沒有糧草沒有援軍,再高明的軍事家恐怕也難以獲勝。但是,趙括必須勝利,因為很多人認為就他一個人的韜略,就能擋得了50萬秦軍,但是趙括沒有擋住,所以趙括就是紙上談兵了。而那位“尚食三飯”的將軍,領兵20萬卻被萬秦軍嚇得不敢馳援,導致趙括被重重包圍;而且,長平之戰的起因,也是因為這位老將軍治軍不嚴引發的,但是,誰去追究這位將軍的責任?
留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歷史學家們的偏見。
當年長平之戰,白起回師,對秦王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都怪當年資訊不發達,要是白起當年也開一個新聞釋出會,然後報紙電視進行報道,我想趙國上下會一片讚揚,太史公也可能會把他當成英雄的典型予以宣傳。
當然,趙括也不是沒有責任的。誰叫你寫了這麼多兵書發表了這麼多見解?打了敗仗自然就沒話可說了,自己把自己的退路給擋住了。
廉頗聰明呀!吃我的飯,幹我的事情,知道20萬對50萬必敗,所以不管趙王怎麼催促,就是不出戰,我不打!趙括呢,得了雞毛當令箭,大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氣派,於是進攻,於是敗在情理之中,預料之中,完全與紙上談兵沒有關係。
1、趙括曾經在閼與打敗秦軍。長平決戰,趙括是田單推薦的,因為廉頗不善於山地作戰。2、堅守還是出擊,是趙國戰略決策,出擊還是固守最後的決定權在趙王。3、20萬對50萬,趙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3、趙括被困,而數十萬援軍卻不能馳援。4、趙括糧草斷盡,15萬人投降,實際只有5萬人死亡,在50萬大軍面前,用5萬人代價換取秦軍20多萬精銳的死亡,趙括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