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爾灣,那邊有元帥府新開墾的地可以分配,帥府按人均二兩獅子票補蓋房子的錢,都安置了。
不過跟士兵在地方占人頭分地政策相對應的,是這些士兵同時也會失去帥府對成家鼓勵的額外月糧。
即便如此,在地方安家分地,帶來的收入也比額外月糧多。
本身額外月糧就和兵糧不一樣,兵糧固定,但鼓勵成家的額外月糧不固定。
最早是依照士兵勳位,最低只有每月十五斤青稞面,但除了兵勳,還會因為駐防位置產生變化,比如南山堡駐防辛苦鳥不拉屎,就會多一些,基本上都按一百斤青稞面發。
還有的地方取得其他食物容易,就會用其他東西替代,靠山近的給茶、在海北海西給鹽,還有的地方給菸草和酥油。
這都是陝北老兵才有待遇,後來分出野戰和屯牧,開始發軍餉,額外月糧就按照士兵意願,可以折成獅子票、銀兩、青稞。
但總的來說,不如成家分地給的多。
這意味著湟水河谷十萬百姓,人均原糧近一千二百斤,經過加工是八百多斤成品糧……這是非常高的糧食佔有量。
對劉承宗來說,這份人均八百多斤的糧食佔有量,在成就上的意義甚至超過了戰場上正面擊敗敵軍的任何一場勝利。
因為如果田地佔有、糧食佔有的本身不是人均,那麼實際上在農業社會,人均數字就沒什麼意義。
比如同樣是人均一千多斤原糧的佔有,把均田後的自耕農換成一個地主家庭和二十個佃農家庭,結果一樣,但人的生活水平完全不同。
不算賦稅、攤派,只是簡略地算下來,佃租一半,地主家庭四個人佔了四萬多斤,佃農家庭八十個人佔了四萬多斤,等於佃農家每個人五百來斤原糧。
算下來成糧就只有不到三百多斤了。
當然三百多斤……活著肯定是沒有問題。
畢竟家庭一般都有小孩老人,飯量沒那麼大,一家人在交易、生活物資上會略顯拮据,卻也談不上非常壞,至多是沒有承擔意外風險的能力。
但這是豐收。
這也是佃戶必須有牛的原因,他得多佃田,多幹活,這種口均七八畝、戶均十畝的田,佃戶很難保證長久生活,至少要佃四五十畝,才能說有個長遠生活的樣子。
在湟水河谷這樣的地方要是佃上一百畝,家裡丁口又不多,那在豐收的時候,佃戶也能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家裡人過年有新衣裳穿,還有肉餃子吃……甚至能培養出個良家子。
學文能考功名,習武能上陣的良家子。
就比如王進忠的老父親,他們家原本能分到七畝地,但因為有個給大元帥當兵的兒子,家裡就有了十四畝地,農忙的時候鄉里也會有人幫忙。
當然幫忙不是白幫,鄉里不是戶戶都有牛,一般看每戶人口,是十戶或五戶一頭官牛,優先分配給缺少人力的軍屬和畸零戶,共同承擔養牛的口糧,耕種的時候用牛,代價就是畸零戶或軍屬的生老病死,其他幾戶都要幫忙。
官牛生病,必須當日報給鄉里,鄉里有獸醫;如果死了,鄉保必須透過急遞鋪當日報給五鎮,五鎮拉走牛屍衡量死因,正常死亡與地方無關,其他死亡視情況賠償一到五兩。
有十四畝地的王老爹,在家過的日子就相當於兩口之家佃了一百畝地的生活。
這是什麼樣的日子?一個人守著兩千斤原糧,吃是絕對吃不完,冬天的衣裳他也不需要準備,甚至如果不考慮給兒子說媒娶媳婦,王老爹這一年可以每天吃一斤羊肉。
但是在地窄人稠的河湟,有一戶人家能佃到一百畝,就說明有十戶人家一畝地都沒有;一千戶能佃到,就有一萬戶一畝地都沒有。
湟水河谷不算山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