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旺達鋪天蓋地的宣傳和超過50的排片量,《長城》火爆異常。
“《長城》上週五內地首映,加上上週四的提前場票房,首周票房47億,無懸念拿下週票房冠軍。
首日票房12億,首周票房47億,《長城》都是8月初上映的《湄公河行動》之後,內地成績最好的電影。
在《長城》之前,內地票房最高的中美合拍片為今年1月底上映的《功夫熊貓3》。《功夫熊貓3》的首日票房為107億,首周票房383億,遠落後於《長城》。
毫無疑問,《長城》將輕鬆超越《道士下山》,成為陳導生涯中最賣座的電影。”
就在凱爺為《長城》票房大唱凱歌之時,影片口碑卻如同雪崩。
“很好,陳大導這次終於卸下他過往的藝術家包袱了,華麗轉身,與以前的自己徹底說再見。如果說《道士下山》還有那麼幾分水墨和江湖神韻,那《長城》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混亂!”
“先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撲街,然後是《我不是潘金蓮》撲街,現在是《長城》撲街。這下可真的是李銨、馮曉剛、陳凱哥連連看,這個撲得更瓷實。”
“好嘛,陳大導不玩文藝玩團體操。這是覺得自己比不上老謀子,所以準備從團體操入手?我懂了,這肯定是陳大導憶往昔,想起了當年沒能執導奧運開幕式的遺憾,於是就在電影裡來了一波致敬。人海戰術,大紅大綠大紫,打鼓往死裡打。基本上已經不是中國電影了,典型的好萊塢邏輯的故事,典型的好萊塢節奏。演員裡所有小鮮肉都淪為人肉背景,臺詞都沒幾句。”
“所謂好萊塢經典劇本模式,實際就是爛梗與套路。故事講得無趣,節奏也不好,別甩鍋演員和導演了,誰演誰導,都是爛片。”
“陳大導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是借船出海,用好萊塢的船,來運中國文化的貨。看完《長城》我才發現,文化人還是玩不過生意人。是借船出海沒錯,只不過是人家好萊塢用陳大導這艘船,用大甜甜、劉天王等人為槳,運著自己的貨,自己的文化,順順利利的走進了中國市場這片大海。”
講道理,要是《長城》是一個西方背景故事,觀眾看完頂多是罵兩聲故事不清楚,特效還湊合,不至於口碑崩壞到這個地步。
但現在是什麼?
陳凱哥導演,劉德樺、馬特達蒙主演,標題還是“長城”,中國的文化符號長城,由不得觀眾不挑剔。
而且劇本確實一般,不能說爛,就是純粹的好萊塢架構,哪裡哭哪裡笑都有定式,看起來就非常無趣。
往日裡包裹著一層西方外衣,遠觀起來尚可。一旦放在中國語境下,那就扯淡了。
為啥?咱們懂啊!
老頭老太太能被心腦方矇住,能信什麼“做了個違背祖宗的決定”,你一個醫學系大學生能相信?
就是這個道理,往往自己越熟悉的文化符號,在審美上就越挑剔。
它太美,太熟悉,以至於要求更高。
《長城》顯然就沒能達到觀眾的預期,這就跟《功夫之王》差不多,大家期待的是程龍李連結打打打,天仙蓮花美美美,結果你弄出來一個屌絲男主拯救天庭?
你特麼配嗎?
還是那句話,美國人拯救世界的故事,只能在西方語境下看起來不出戲。要是放在別的地方,鐵定被噴的體無完膚。
我們泱泱大國,幾千年的積累跟軍事戰術,結果來個了鬼佬就比幾十萬大軍都有用?
幫助可以,拯救?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吧!
就在票房和口碑兩極分化的冰火兩重天中,《長城》順利走過了一週。相比於首日過億的好成績,後續的票房走勢相當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