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上,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競賽,第二便是派對。
競賽自不必說,是電影展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來源,無數或年輕或老邁的導演希望藉助這個平臺來展現自己的思想,獲得更大的推廣。當然,更深層的價值則是,實現藝術上的交流。
酒會,或者說是派對,是各大電影節的傳統,多則幾百場,少則幾十場。電影節舉辦期間,當地的豪華酒店裡都是夜夜笙歌。
電影節不只是放電影,還是時尚品牌的秀場。跟廣告植入一樣,時尚品牌和電影產業如今是密不可分的狀態。時尚品牌會請自己的代言明星開派對搞活動,電影發行方也會舉辦各種酒會,兩者沒啥差別,有時候還直接搞在一起。
除了競賽之外,派對也是影展的核心專案,電影的放映前後都要舉辦,不同地區的電影人還都相互捧場,屬於重要的交際場合。
上影節已經實現了後一點,劇組會舉行宣傳派對。等啥時候競賽環節比派對宣傳熱鬧,估計也就能有點含金量了。
比起戛納和威尼斯,柏林這邊要稍微冷清一點。
德意志老叔們興許是覺得前幾年跪舔好萊塢太過分,這幾屆都在堅持去好萊塢化。
而影響也很明顯,你不讓老美的電影入圍,那好萊塢明星就不來。就跟去年的威尼斯紅毯似的,從頭走到尾只有喬治克魯尼一個大牌,從主席到記者,誰臉上都是一副尷尬到要死的神情。
今年的柏林也不意外,仍舊秉持著藝術要求,拒絕了不少好萊塢作品。
18部入圍影片中,只有《傑恩曼斯菲爾德的賽車》是美國片,剩下的大都是亞歐非兄弟的電影,去好萊塢的意向非常明顯。
於是乎,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便越發的寒酸:節目更集中,日程更短,競賽影片更少,展映電影也愈發減少,只有360部。
美國電影帶著好萊塢明星,好萊塢明星則跟著各種國際贊助商。沒有贊助商,難道柏林電影節還真能靠著政府撥款活下去?
別逗了,這是柏林電影節,又不是大眾電影百花獎···
不讓人家入圍主競賽單元,那就只能讓人家來展映。
所以,波茨坦廣場周邊的大街小巷都是《碟中諜4》、《復仇者聯盟》等好萊塢大片的海報。
如此一來,柏林影展就被嘲諷成了“二手好萊塢”。
科斯里克老爺子估計也是存在主義電影藝術家,一切為了存在,存在就是一切,為了柏林電影節的存續,被罵兩句又能怎麼樣?
青年影視當然也要舉辦自己的酒會,畢竟今時不同往日,當年還得蹭酒會宣傳的小公司,此時已經成了國內巨頭。
“青年之夜”!
還是那般土鱉且直白的名字,沒救了···
······
12日,清晨。
今日便是《消失的愛人》首映的日子。
大清早,萬倩便從沉沉的睡眠中甦醒。
她倒也沒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十二月在哈市待了一個多月,現在一來柏林,感覺還挺親切,尤其是酸菜和大骨頭,特別有東北的那個範兒!
望著陌生的天花板發了一會兒呆,她起身洗漱,換上寬鬆衣物。
剛從衛生間裡出來,外邊便傳來敲門聲。
“咚咚咚!”
她開啟門,只見萬年提著兩個袋子晃晃悠悠走了進來。
“你還真一點不避嫌啊。”
萬年奇怪道,“有什麼好避嫌的?姐弟倆,房間裡吃頓飯,難道還能上花邊新聞啊?”
她搖搖頭,沒說什麼,回身靠在了沙發背上。
萬年把兩個紙袋子放在桌上,一樣樣掏出來,正是麵包香腸牛奶雞蛋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