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書亞去世之前,曾交給大衛·所羅門一部《聖經》,裡面記載著都克鎮族人的經歷與所承受的苦難、受到阿羅訶的指引從遙遠的埃居重返家園的過程,還收集了阿羅訶的諭示、神蹟、讚美詩以及種種傳說。它是承載著撒冷人信念的歷史,記錄了神靈與族人的約定,撒冷人引以為榮也引以為傲。
大衛·所羅門也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他自然能看出其中很多傳說的修改痕跡以及誇張的成份,而且多多少少也能猜出阿蒙神與阿羅訶之間的關係,但神靈未曾明言,大衛·所羅門也不會明言。
而另一方面,對阿羅訶的信仰並不是大衛個人的事情,而是全體族人的願望與信念,它不僅與精神的寄託有關,也實實在在的決定了世俗中的利益和地位,大衛既然是族人的領袖,他的所作所為就要代表這種願望與信念。
任何成功的改變都需要合適的時機,順應某種看似不可阻擋的潮流,第一個機會終於出現了,那就是埃居發生政變。圖坦卡蒙繼位,奉阿蒙為埃居王國的主神。撒冷人痛恨埃居人,因為在他們的聖經中,祖輩曾被埃居人奴役,得到阿羅訶的指引才得以返回家園,是阿羅訶展現神蹟使他們一路戰勝了埃居的邪神。
如今阿蒙成為埃居的主神,他們自然不願意看自己所控制的城邦仍然向埃居的神靈獻祭,彷彿在不斷喚醒某種恥辱的記憶。大衛·所羅門趁機下令,對阿羅訶的獻祭成為城邦的官方典禮,取代了原先對阿蒙神的獻祭。
這個命令有少數人反對,但還是在大多數人的擁護與預設下透過了,因為大衛並沒有推倒阿蒙神殿,也沒有禁止民眾向阿蒙神的獻祭,只是改變了官方的主祭物件。
撒冷人如今雖然人丁興旺,但在撒冷城的總人口中仍是少數,卻能夠控制整個城邦。他們實行的是一種精英政治,看起來很公平合理也順應民意,但卻透過對經濟資源以及政治資源的控制,掌握了輿論上的話語權,裹挾了絕大多數人的意願。
民眾們往往以為是自己做出了選擇,其實他們能夠選擇的結果,只是別人早就準備好給他們的結果而已。這種精英政治的核心就是如此,可能以各種表面的形式體現,在後世影響廣泛,而此時只是源流發端。
撒冷人等到的第二個機會,就是波茲帝國的擴張遭受挫折,國勢處於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希波戰爭日漸被動、埃居趁機脫離,帝國內部的控制力下降的時候,薛西斯下令拆毀了巴倫城的眾神之門與馬爾都克神殿。
大衛·趁機下令拆除阿蒙神殿,在神殿廣場原址建造更宏偉的阿羅訶神殿,此時距離上一次官方獻祭改革已過去了十年。有了這十年的鋪墊,真正動手時遇到的阻力已經很小。
大衛·所羅門拆除阿蒙神殿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城邦官方獻祭的神靈是阿羅訶,阿羅訶的神殿理應成為主神殿;二是波茲帝國各地已拆除原阿努納啟神系的神殿,亞述、巴倫、哈梯等信奉阿努納啟眾神的國家早已不在,阿蒙摟著穆芸的神像站在城邦主神殿的神壇上,顯得輕佻放浪,有違神靈的神聖莊嚴。
但是大衛·所羅門還留了一手,他只是以阿羅訶取代原先的阿蒙成為城邦主神,拆除了原先的神像,但並沒有禁止人們對阿蒙的信仰。信奉阿蒙的人自可以在別的地方私人出資為阿蒙修築神殿,這與撒冷城官方無關,也不會舉行城邦大祭。
其實這些都無所謂了,撒冷人已經掌握了撒冷城最好的土地,控制了經濟、政治、文化資源,信奉阿蒙神已經是非主流的懷舊,與撒冷人立約的阿羅訶才是這個城邦所信奉的唯一的神。在撒冷城民眾的觀念中,阿蒙漸漸成為一位傳說中的英雄、異族所神話的人物。
阿羅訶就是阿蒙的另一個身份,這麼做對神靈而言並無區別。就像薛西斯下令拆除馬爾都克神殿改祭光明神馬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