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而言,這個話題也永遠不會結束。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餘斌:畸戀·謊言·罪與罰
畸戀·謊言·罪與罰
餘斌
如果〃動人〃一詞尚不算是〃磨光的二戈比〃,我想說《朗讀者》是一部動人的小說。加諸〃發人深省〃、〃啟人深思〃之類似乎都嫌過於堂皇、嚴肅了,沒有〃動人〃二字來的貼切,……雖說這顯然是一部嚴肅的書。
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畸戀故事:十五歲的少年主人公米夏巧遇公共汽車售票員漢娜,由此引發出一段###曲折的戀情。這樣的戀情自然不尋常,《朗讀者》的故事因此也就不乏可讀###。事實上,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所以名聞遐邇,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為中年男子與少女的不倫之戀有幾分〃聳人聽聞〃?當然,《朗讀者》更容易讓人想起的是瑞典故事片《教室別戀》(在那部片子裡,三十七歲的女教師愛上了她年方十五的小男生)。二者甚至在某些題旨上也有重合之處,比如,一個少年在一個成###人身上獲得了成長。米夏原本體弱多病,羞澀,內向,與漢娜之間的戀情卻使他擺脫了他的自卑,他學習成績的迅速上升令教師感到吃驚,他在女孩面前的膽怯變作了泰然自若(〃曾經滄海〃之後,同齡人在女孩面前變的把戲已成小兒科),漢娜居然給了他那麼多的自信,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他〃成長〃之順利顯然得益於漢娜溫厚的天###。有意無意間,漢娜扮演了情人與母親的雙重角色,作為情人,她滿足了米夏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情慾,還時常讓對方有機會品嚐〃男子漢〃的成就感;作為母親,她照顧他、督促他,在戀愛中給了他某種安全感。以年紀論,她的確可以做他母親,他們愉快的出遊就是以母子的名義住進###,正像《洛麗塔》的主人公帶著小情人以父女的名義四處漫遊。不同的是,漢娜不像《洛麗塔》中的中產階級主人公,受到禮俗道德的拘範,被罪惡感苦苦糾纏。她的經歷、她的下層出身使她有一份《教室別戀》中女教師所無的實際和由務實而來的平衡,不象後者,全然封閉在一己的情慾之中,終至陷入###與瘋狂。漢娜身上沒有任何神經質的東西,作者也沒有賦予她一丁點人造的浪漫,她很現實地面對她與米夏之間的關係:起初是寬和而不無愉快的接受,後來則平靜地選擇了離開。比之於《教室別戀》戲劇###的決裂,米夏與漢娜的一段戀情可說是無疾而終,###並未表現為一種破壞###的力量,也正因如此,這個故事給人溫馨、浪漫之感。我們在一個畸戀故事裡看到的不是病態,倒是意外地發現了正常、自然和健康。將一段畸戀寫的微妙而又平實,於平實中見出優美動人,這如其不能稱作可貴,至少也是難能。
假如作者在第一部結尾(也即漢娜的離開)處讓他的小說收場,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抒情###的、帶有懷舊色彩的故事,然而他顯然無意於懷舊。男女主人公的畸戀了而未了:多年以後,作者讓他們在法庭上意外地重逢,其時米夏已是一個反叛的大學生,來幫助法庭完成對納粹罪犯的控訴,漢娜則是作為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接受審判。漢娜的身世之謎就此掀開了神秘的一角,而米夏亦因此驟然陷入了道德的困境。此前他一直是一個一廂情願的懺悔者,他認定自己的背叛導致了漢娜的離去,併為此深深自責。現在漢娜新被發現的罪人身份使得往日的戀情變得可疑,也使他的懺悔變得複雜了。從這一刻開始,伴隨著審判的程序,作者將一連串的道德難題拋擲到米夏面前:他是否與罪惡有了某種牽連,儘管他過去不知道漢娜的底細?集體犯罪中受命行事的人是可以原宥的嗎?人們應該怎樣面對他們的記憶?等等。當漢娜回答法庭質詢時不按牌理出牌,困惑地問法官〃要是你,你會怎麼做?〃之際,她也將這難題推到了每一個讀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