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筆直而光滑;深度以不傷及內皮為宜。
父子倆走了不到一個小時,來到山腰上一處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可以透過樹頂看到外面的景象,這裡已經地處高處,看到腳下連綿不斷的林海,蔚為壯觀。
這個地方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很好下筢子,地上有足夠的乾枯的松葉。
幹活前在這休息一會兒,呼吸呼吸山中的新鮮空氣。
孫剛坐在大石頭上,只見剛才還很安靜的松林忽然如波浪湧來一樣,一順的伏下,又一順的掙起,一波一波的向前推進,真是壯觀!
勁風撲面,濤聲頓起。
漫山的松林順著風力,一山的松綠隨著山勢,從前到後,由下而上,向你湧來。那起伏高低、聲音大小恰似大海的波濤,只是缺海浪中的那一點白色和最後的嘩嘩聲。而松濤卻是在低沉中浸透你之後,再向遠方奔去。
這時就忽然想起了白居易的一句詩:“松排山面千重翠”。而且越想越覺得好,尤其那個“排”字。松林本無序,可山風一吹,眼前的松林卻在起伏間成排;樹木只“翠”色,但排排之間,光映有異真顯層層翠。
於是,松林之翠,松濤之壯,總在孫剛腦中,久久不去。欣賞一下松綠,感受一下松濤。
冬天去時,可以沿林間的路走一走。這時人跡罕至,森林只有你。山勢逼仄處,路變窄了,松林幾乎擁抱了你,綠色似乎淹沒了你;山勢平坦時,路變寬了,林風一起,松濤滿耳,極目一看,綠潮奔湧。景象壯闊卻不使人心悸,勢大隻欲讓人親近。真是:你獨有森林。
在我們的傳統中,人們賦予松的東西太多了。有“誰與東風記霜雪”的堅韌,有“風入寒林聲自古”的深沉,甚至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就是老杜,也表達過“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的道德愛憎。可我不願這樣去感受,我只覺得它美在平易,有山處多青松;美在長綠,很養眼;美在松濤,常沁人心脾。
冬天時去山間走一走吧,或許,你也會感到風鳴山林的美。
人在其中實在太過渺小,面對這樣的景象,心中的所有煩惱都會一掃而空。
孫剛這邊還坐在石頭上感慨,孫爸那邊已經開始拿起筢子在那ha起松毛來,孫剛只好起身幫忙。
由於地上的松葉經過日積月累,鋪滿厚厚的一層,用筢子隨便扒拉幾下,面前就堆積了一大鋪。
捆松葉需要技巧,只見孫爸把兩根草繩平行放置,間隔大概有半米。在草繩上橫置幾根樹枝,然後把成堆的松毛往上鋪,鋪一點兒,孫爸就用膝蓋壓一壓,這樣捆子才瓷實。
忙碌了一會兒,孫剛和爸爸共捆了8捆4挑,一挑大概有一百多斤。爸爸年紀大了,山路又不好走,孫剛怕有危險,他讓爸爸拿著工具先下山,自己慢慢挑著往下走,多跑幾趟。
孫爸實在怮不過兒子,只好先帶著工具下山了。
孫剛在周圍看了看,沒有任何人,只有松濤陣陣,就把幾挑松毛一股腦兒收進空間。空著手往山下趕去,快到山腳時,把空間的松毛轉移出來一挑,用扦擔一串,扛起就走。
孫爸在車邊等著呢,孫剛卸到車上,然後又朝山上走去,在不遠處坐等時間,差不多後再挑一擔下來。如此費了兩個小時,才把所有的松毛都弄到車上去。
回到家已經下午一點多了,孫媽也一直等著父子倆吃飯呢,飯菜都架在鍋裡,鍋底還有火炭餘燼,吃的時候還是熱騰騰的。
孫剛吃過飯就把卸下來4捆,放到柴房裡,剩下的給爺爺和姥爺家一人2捆。
“爺爺,我爸俺倆今天上山ha松毛了,給你弄了一挑。”孫剛沒開車,直接擔了一挑去了爺爺家,反正就幾步路。
“好,剛娃,放到鍋屋裡吧,”孫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