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站開始,在到總決賽, 路也要一步步走。
其實,俞近識或許更瞭解一些,作為常晴的主教練,他既要負責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事項, 還要和教練組、領導層進行溝通協調。
隊裡的安排也很明顯, 作為新生代的三個最被看好的未來領軍人物, 這一次的首秀,安排了常晴和戚無參賽, 還大肆宣傳,背後是有深意的。
桌球隊自負盈虧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在桌球發展非常繁榮, 並且成為全世界關注度最高的體育專案的現在, 不只是國內, 國外也出現了很多實力不小的球隊, 也就是俱樂部。
球隊俱樂部化的制度,可以幫助各國的球隊能夠更好的發展自己,也可以幫助桌球更好的走向大眾視野,從專業體育,到現在的全球盛事,離不開這些商業化的俱樂部在背後的努力。
這是一種良性的迴圈, 俱樂部推動商業賽事發展,保證職業運動員的收入和全世界對桌球專案的關注度,而這些關注度反過來,提高了俱樂部和職業運動員的收入。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從事這個行業,讓這個行業繼續發展下去,專業運動員人才也層出不窮,他們也能有更好的訓練環境,訓練機會,還可以依靠桌球來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最開始桌球俱樂部最多的自然是常晴所在的國家,當時每年也會舉辦桌球俱樂部的超級聯賽,國家隊的球員在參加大賽時會代表國家出戰,但每年也會回到各自的俱樂部,代表球隊去打乒超聯賽。
當國內的超級聯賽,發展成為世界級別的超級聯賽時,俱樂部超級聯賽的水平和全球關注度自然也有了質的飛躍。
除了十八歲之前不參加商業賽以外的不成文規定以外,還有另一條規定,就是十八歲之前,球員不參加俱樂部。
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主要是希望球員們在二十歲之前,專心留在各自的國家隊裡,打積分榮譽賽,衝擊專業的比賽。
只有在專業比賽上打出成績,才能考慮去開發球員的商業價值,參加商業比賽為球隊賺錢。
同時,也是對還未成年的球員們的一種保護,畢竟商業賽背後牽扯的事情太多了,很容易引來一些不要的麻煩。
這種預設的規則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大部分球隊是遵守的,水平比較低,或者希望早點出來打比賽賺錢的那些球隊和球員,自然也不會在意。
雖然球員十八歲之後就能選擇俱樂部加入,但是常晴所在的h國的很多隊員還是會等到二十歲左右才選擇俱樂部,十八歲到二十歲這兩年的時間,他們會參加一些商業比賽,接觸一些俱樂部,算是一個過渡期,也是想謹慎選擇。
和國外很多隨便轉會的球員不同,h國的球員,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比較強,更想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團體氣氛又不錯的隊,他們本來就實力很強,不缺選擇,自然想要選擇讓自己能高興打球的地方。
另一個原因,就是國家隊裡,氣氛實在是太好了。
h國的桌球人才培養模式和國外不同,從年少開始,到進入國家隊,以及跟著國家隊的前輩,去打各種公開賽,打大賽,打世界排行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更多的就是來自前輩無私的傳授和關懷,是來自隊友的陪伴和關愛。
所以即便是打商業賽的時候他們代表的是不同的俱樂部,但是打大賽,打奧運會的時候,他們依然像是一家人。
戚無快滿二十歲,駱景也十九歲了,但他們兩還在等,等常晴成年,三個人約好要去就去同一個俱樂部。
為了避擴音前出現在商業賽賽場上,受到過多球隊的邀約和幹擾,他們兩乾脆這一兩年也不參加商業賽,專心衝擊大賽,否則以他們的年齡,普通人根本進不了世界前十,更不要說戚無現在穩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