陲,保衛內地休養生息的中興局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貴謀而賤戰”的思想,將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結合起來的策略,屯田備邊的措施,對當時及後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還很能活,活了86歲,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第五位,便是李陵,字少卿,李廣長子李當戶之遺腹子,隴西成紀人,時任侍中建章監,掌建章騎營之羽林護衛……
此五人中,論家世與職位,霍光起點最高,李陵次之,蘇武上官緊隨其後,趙充國最低。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出身於北方軍人家族,身上都承載了各自家族的聲名與希望,他們都有美好的前途與未來。
當年的他們是何等的朝氣蓬勃,意氣風發。
然而由於命運的捉弄,他們最終竟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但無一例外都極其坎坷,他們有的成了名將,有的成了權臣,有的成了‘漢奸’,有的成了陰謀家,還有的成了民族英雄。
當真是人情多變、世事無常,令人唏噓呀!
李廣利被圍住了,不能突圍,武帝五小龍之一的趙充國發威了,他率領所部百餘精騎為敢死隊,披甲操戈,居先陷陣,一路拼殺,硬生生殺開一條血路……
李廣利大軍緊隨其後,經過一番惡戰,終於衝出敵軍包圍。
趙充國時任李廣利軍中假司馬,所謂假司馬,即軍司馬的副職,秩比六百石。
此戰,漢軍三萬騎兵,只回來不到一萬人,自己損失兩萬,殺敵也才一萬多人,仗打得爛透了,換成其他將領,早就被褫奪爵位了,可李廣利仍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當時,趙充國受傷二十餘處,遍體鱗傷慘不忍睹,漢武帝聽聞,十分感動,立即親自召見了這個英雄人物,封之為中郎,秩比六百石,並通報嘉獎,號召全軍向他學習。
由於單于主力去埋伏李廣利了,所以公孫敖和路博德那邊並沒有碰到敵人,兩軍在漠北逛了一圈便打道回府,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幾路大軍,要麼損兵折將,要麼一無所獲,武帝其實失望透頂,他沒有讓李廣利立刻回來,而是去邊境修養,把李陵派出去了。
其實漢武帝的心裡很清楚,李陵以五千步兵孤軍深入,這完全是自殺式的攻擊,那是步兵,不是騎兵,被包圍了,不好跑,你騎兵一上馬就能隨便跑,可步兵兩條腿怎麼跑得過匈奴的騎兵?
所以,一旦被包圍,十有八九是回不來的。
可他心中有另一個打算,李陵兵力精銳,若能以玉石俱焚之姿,給匈奴以重創,必能揚我大漢威、震駭敵膽。
而且就算李陵戰死,也能在全國全軍樹立一個英雄形象,所以此戰無論勝負與否,都將收到很好的效果,那這五千人的犧牲也就值得了。
漢武帝其實還是存了心思的,他派人以快馬通知正在班師的路博德,要他率領所部騎兵,在半道接應李陵。
但路博德是什麼人?
那可是參與過霍去病和劉瀚傳奇之戰的老資格老將領了,向北曾打匈奴一直打到貝加爾湖,向南曾伐破南越一直打到海南島,向東曾平定朝鮮一直打到漢城,向西曾防備匈奴一路築塞到居延,可謂轉戰天下、威名赫赫。
後面,侯爵丟了,將軍也丟了,只能是虎落平陽當個小都尉,簡直是比李廣還要倒黴,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要東山再起。
這可好,去漠北一趟半個匈奴人沒碰到不說,回頭還要去給李陵這個小輩當陪襯,你說丟人不丟人?再這樣下去,老子猴年馬月才能官復原職?
所以,他路博德自然不想幹,還想了一大通理由,上書給漢武帝說:“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願留陵至明年春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並擊東西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