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背鍋的孩子也不能太小,都是十一二歲左右。因為來回要走五十多里山路。太小的孩子走不動。一上十三四,十四五又都去挑煤了。
往年程靈慧鬧著要去背鍋。家裡是無論如何不準的。一則她太小,二則一個姑娘家,家裡不放心。今年,也許是奶奶實在看不下去她在家裡生悶氣,竟然答應了。
程靈慧天不亮就和幾個小夥伴兒出發了。翻過兩座山到了鐵匠營的時候天已經快晌午了。背鍋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那些大些的孩子往年來過,和那些鐵匠鋪都熟的很。
孩子們各自挑了合適大小的鍋。用自帶的繩子捆好。背在背上不敢耽擱就往回趕。
程靈慧第一次來,最有勁頭。一口氣爬到山頂上,回頭看小夥伴兒都還在半山腰上晃呢。從懷裡拿出母親給帶的鹹雞蛋和白麵饃饃。也不管山風冷冽,吃得津津有味。她吃完了,大夥兒才爬上來。圍在一起休息了片刻。各自吃些自帶的東西,接著上路。等到了轉水城已經是傍晚。
大些的孩子領著他們去雜貨行交了鍋,領了力錢。大家各自拿出一兩文錢買點兒麥芽糖之類的,打打鬧鬧回家去。
程靈慧第一次賺到錢,高興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回到家坐在炕上數了又數,讓奶奶給找了跟紅繩穿上,掛在脖子上這才睡去。第二天,背鍋的勁頭更大。
她雖然過了年只有十歲,可比同齡的孩子有力氣的多。手腳也靈活。第二趟就不滿足背小鍋。鐵鍋裡,最小的是八號鍋,俗稱『馱八鍋』。其次是『馱五鍋』。以此類推,最大的是『馱二鍋』。至於那種特大號的鐵鍋就不是人能背動的了。
馱二鍋的口徑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八九十公分,就是俗稱的半大鍋。背在一個十來歲小孩的背上,鍋沿兒能到小腿肚子上。因為不好背,給的力錢也多。程靈慧第二次挑的就是這樣的鍋。
鍋太大,重量還是其次,關鍵走路不方便。程靈慧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頂上,小夥伴兒已經等了她好一會兒了。怕天黑趕不回去。也沒敢歇一下。接著往回走。
不管咋說,終於是讓她把那麼大一個鍋給背到了雜貨鋪。當時就累癱了,光想躺倒在雜貨鋪臺階上。雜貨鋪掌櫃的還給她倒了碗水喝。額外多給了她兩個銅板。
程靈慧拖拖拉拉跟著小夥伴兒回了家,也沒力氣數銅板了。倒炕上就睡了。奶奶看著她磨得紅腫的肩膀,悄悄抹了一夜淚。但在程靈慧堅持還要去的時候,還是沒說什麼。
第三次,程靈慧學聰明瞭。選了個不大不小的,順利背到雜貨行。
從正月十九背到二月二,程靈慧賺了一百二三十個銅板。這對於莊戶人家的小孩子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別的孩子都是留幾文,其餘的給了家裡大人。程靈慧全部給了奶奶。她覺得自己少花一文,父親就能輕鬆一點兒。
過了二月二姑蘇書院就開學了。背鍋的夥伴兒就少了。本來人少了,雜貨行給的力錢會相對多一點兒。可程靈慧惦記著上學的事呢。
第12章 、書院不收女學生
為什麼想讀書?
她也說不清楚。反正她就是喜歡那些方塊字,喜歡先生教的文章。於是,姑蘇書院開學第二天,程靈慧把書包裡秸稈做得箭取出來。裝上石板和石筆,混在一群半大小子裡去了學堂。
不得不說她是有些小聰明的。書院分好幾個學堂。每個學堂裡的學生不是按年紀分,而是按學生學得快慢程度分。就造成了一個學堂裡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程靈慧不敢老在一個地方。她在這個學堂裡呆幾天,又去哪個學堂裡呆幾天。遇到她實在想聽下去的課,她就躲到窗戶外面聽。
可時間久了,再粗心的先生也會發現不對勁兒。於是,在二月即將過完的一個傍晚。書院的山長(校長)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