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的一支軍隊。
湘西,是個什麼地方?
恐怕未來的中國人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個閃出的念頭絕不是那裡山清水秀,曾出過一個大文人有著動人名字的美麗縣城。
鳳凰以前可不叫鳳凰,而叫‘竿鎮’,由苗族控制的地區在接近兩千年的時間裡,因為唐宋時期大量人口的遷徙不斷爆發衝突,常年保持著一支武裝,稱之為‘竿軍’。
那或許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僱傭軍,以戰鬥為終身職業,家家戶戶習以為常,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參軍者。
這已經不是什麼民風彪悍了,而是一支職業軍隊,乾的就是殺人的活兒。
而湘軍128師,就是這樣一支竿子軍,百分之九十的官兵,籍貫‘鳳凰’。
此次奉命出征,那座在未來成為旅遊勝地的小城城門處掛著“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橫幅,全城來為他們送行。
7000子弟兵,佔據了小城青壯的五分之一。
128師這支主要由苗、土二族組成的軍隊,最擅長的作戰方式就是白刃戰。從小就習武的他們於近身搏擊方面的戰鬥力,放眼整個中國,幾乎無人能出其左右。
和進軍營就習大刀之術的西北軍不同,128師的兵最喜就地取材的竹竿,將其削成有半米長的尖頭,長度近兩米的尖刺竹竿或許不應該稱之為竹刀而應該叫做竹矛。
而這一武器卻是和北方那支部隊喜歡在戰場上揹著的紅纓槍異曲同工,於長度方面完勝日軍的三八大蓋。
別看日軍的拼刺術號稱天下無雙,那是建立在對手體能和長槍長度不如他們的情況下,若是遇到技巧不輸他們並且長槍還要更長的,他們不倒黴才叫見了鬼。
面對手持紅纓槍穿著灰色軍服的那支軍隊,日本人引以為傲的白刃戰十戰八輸,在這裡,卻是三戰三敗。
但這,絕不是‘竿軍’能屢屢夜襲成功的主要原因。
支援他們夜襲戰從未敗過的真正原因,是他們不怕死的精神。
那個時代,各軍中都會有軍官督戰,一旦有士兵後退,就地軍法從事。這一點,連67軍和43軍都不會例外,松江作戰中,死在督戰隊機槍和手槍下的官兵絕不少於百人。
然而,竿軍中沒有這個編制,他們從不需要督戰,甚至連所謂的戰前動員都省略了。
各部長官只要吆喝一聲:“兄弟們,頂上去!不要丟我們鳳凰人的臉!”竿軍士兵便會不要命地衝鋒,直至最後一個人。
這句話比任何慷慨陳詞都有用,也沒有比這更單純的作戰動機。
古時,竿軍出征的時候,右耳朵一般會戴一隻大的耳環,並在耳環上刻有自己的名字。這並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希望自己戰死後能有人認領,落葉歸根。
當清理戰場時,只要見到右耳戴有大耳環的,那一定就是湘西的竿子兵。然後根據耳環上的姓名籍貫,把遺骸運送回湘西入土為安。
如果沒法將遺骸運送回家鄉,那就將耳環帶回去。
家裡人一見到耳環,就明白他已戰死沙場回不來了。然後便把耳環供奉在神龕上,表示他已經回來。
現在,他們又重新戴上了耳環,在上面銘刻上姓名和籍貫。
馬革裹屍,成了竿軍子弟最榮耀的一件事。
不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又如何能在曾經的那個時空中,以一步兵師之力擋住第18師團近3萬人的狂攻?在唐刀看來,那一戰,比松江三萬對十萬之戰更具地獄模式。
但奇蹟的是,他們做到了。
而他們的作戰方式,就像此時的第十八師團戰報上寫的一樣,白天硬頂,儘量少的丟失陣地,到了晚上,再組織敢死隊赤膊上陣奪過來。
也不是說日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