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道,"主上。不知均田制如何納稅賦?"
蔡吉手持摺扇輕叩虎口道,"孤打算借鑑曹丞相的戶調製。不論貧富貴賤,一律按授田紀錄繳納定額的租、庸、調。"
"何為租、庸、調?"田豐再次追問道。蔡吉剛才一系列有關均田制的縝密對答,不僅讓田豐好生見識了一番傳說中"女中管子"的風采,同時也讓他不再質疑均田制的可行性。因為在田豐看來,倘若如此穩妥、詳盡的計劃都無法實施,那冀州的官僚都可以回鄉養老去了。所以此刻的田豐對蔡吉和她的均田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並打心眼裡想知道更多有關均田制的細節。
蔡吉當然也沒讓田豐失望,當即語調簡練地解答道,"租。即田租;庸,即力役;調,則是戶調。由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蔡吉說到這兒頓了一下,轉而向在場的文武徵詢道,"至於租、庸、調之額度,孤以為還是由諸君來商議定奪為好,畢竟諸君比孤熟悉冀州。"
蔡吉對租庸調額度的態度贏得了在場文武的一致認同。上位者能有心提出新制度。那是勤政愛民,能搭起新制度的框架,那是才華橫溢,但要是連最為細節的內容都定死,那可就有些越俎代庖了。好在蔡吉對這方面的度一向掌握得很好,沒有讓在場的官僚們太過為難。
"依許都戶調。男為戶主者,每戶每年納絹三匹、綿三斤,女為戶主或次男為戶主者。每戶每年徵收減半。遜以為冀州戶調也可按此收取。"劉義遜說完,又斟酌了片刻補充道,"至於田租可按戶收取每年收取慄二石。"
一旁的高納聽罷劉義遜所定租調,不禁大驚失色道:"絹三匹!綿三斤!此調額太苛刻也!"
劉義遜本想反駁冀州人丁興旺,絹三匹綿三斤的戶調額度並不苛刻。可還未等他開口。蔡吉卻先一步頷首答應道,"現今冀州百廢待興。依孤看來,戶調就暫且定為,每戶每年納絹一匹、綿一斤或麻十斤。"
眼見蔡吉將戶調調整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額度,高納趕緊轉身朝蔡吉恭恭敬敬地俯身叩首道,"納在此代冀州百姓謝過齊侯仁厚。"
蔡吉之所以調整戶調並不是被高納說服,而是在她的記憶中均田制戶調的額度從未超過每戶絹一匹、綿一斤。所謂戶調其實就是人頭稅,因為漢末整個貨幣體系已然奔潰,於是曹操便將原來繳納錢幣的人頭稅,折算成了繳納布匹的戶調。不可否認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才,但他對百姓的壓榨也確實讓人咂舌。
訂完租、調兩項額度,接下來便是涉及徭役的庸。漢末的徭役以軍事為主,從興修城池到運輸糧草都需要耗費大量勞力。這方面當然是太史慈更有權威。
不過這會兒的太史慈沒有就徭役提出自己的建議,反倒是皺起眉頭向蔡吉詢問道,"主上將冀州屯田制改為均田制,那軍屯可還保留?"
屯田制是目前軍屯制實施的基礎,蔡吉更改了屯田制自然會影響到軍屯制。其實均田制也有相關配套是軍制,那就是府兵制。該制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參戰武器和馬匹皆由府兵自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項軍制。但是府兵制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軍府系統來負責府兵的選拔和訓練,勢必會顛覆漢末現有的軍制。所以蔡吉打算先推行均田制打好基礎,再由上至更改軍制。
想到這裡,蔡吉便順勢答道,"孤會保留軍屯,凡入軍戶者,皆免庸調。"
太史慈得了蔡吉明確的答覆,滿意地點了點頭,不再發話。蔡吉卻覺得還不夠,便又清了清嗓子說道,"均給民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