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2部分

閣四人,杜暹長於打仗,文采稍遜;王昌齡好像不太支援新科舉;張九齡和蘇晉比較適合,資歷也差不多,但蘇晉有擁立首功。

薛崇訓權衡之後,覺得讓蘇晉來主持會比較順利,他至少是一心支援薛崇訓的,不會在具體辦事的時候來回周璇,對薛崇訓實現自己的想法更有利。

但內閣學士雖然參與軍機要務,品級卻只是五品,蘇晉也不例外。讓一個五品官來主持天下科考的革新,好像不太嚴肅。所以薛崇訓在開始正事之前要做很多準備的佈局。

在此之前他就肯定了杜暹攻佔營州的功勞,當時的考慮不僅有東北軍事權重以及防止河北胡化,還有就是給杜暹升官奠定理論基礎。

不久薛崇訓就下旨,讓杜暹卸任南衙十六衛名譽武官銜,晉升為從二品東宮太子少保。至於薛崇訓沒有太子那並不重要,什麼太子少保本身就是虛銜,什麼也不用幹的。什麼也不用幹也不等於毫無作用,作用就是提升杜暹的品級。他一個幹著五品學士實權的官僚掛著從二品的品級,本身就是在提高內閣學士的地位。

又有開疆闢土的功勞為理由,杜暹升級也就無可厚非了;內閣學士裡頭有個從二品的人,到時候蘇晉提出科舉變法,薛崇訓便能順理成章地將蘇晉也提到從二品,況且蘇晉本身就有擁立之功,被升為二品也沒人會非議,不然你還能說人家擁立錯了?

薛崇訓設計好了步驟,便開始構思新科舉的框架。科舉制度透過宋明的不斷變化,是漸漸發展到成熟的,除了薛崇訓沒人能一下子憑空想出一套合理的辦法來,這個事兒還得薛崇訓自己去琢磨。

首先是科考的內容取決於薛崇訓重視哪方面的才能,在他的想法裡,禮、謀略、科技應用三方面是最有用的,前者是奠定天地君親師常綱的基礎,這是維護薛崇訓自己統治的基本秩序,在他還沒辦法制定一套被人接受的秩序之前,是不能破壞原有基礎的,而且他自問沒有達到自己去削弱自己權力的境界,也無法想通已經掌握了絕對權力的人有什麼動力去推行“民|主”;後者前所未有,因為古人沒意識到技術的作用。

其他的如詩詞歌賦等文化方面,薛崇訓覺得根本不用考,在官場士林一樣能發展,因為此時大家逢場交往就要用這些東西以顯示品味,這是流行,難道現代應試非要考唱流行歌曲不成;至於道德品格……只要沒有作奸犯科的經歷,也不好辨別,薛崇訓對於朝裡那幫滿口仁義道德計程車大夫,也沒覺得他們有多高尚,太高尚的人很難混到那些位置。

決定了輕重,然後薛崇訓便開始嘗試設計規則。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雜亂,如科目居然有五十多科,而且考試並不是脫穎而出的充分條件,雖然應試製度有很多弊端,但公平性顯然比唐朝的制度好得多;薛崇訓打算借鑑的制度並非唐朝和武周時期的一套,實際上晉朝建立後這些東西仍舊照著前唐的慣性在執行,他想借鑑的是明朝的三級考試,在規則上制度化和標準化……明朝制度才是封建中央集權發展最成熟的規則;至於最後一個王朝清,只能是作為少民奴役大多數漢人的成功典範,比成吉思汗還要厲害,但制度上照抄之後華夷結合,畫虎不成反類犬。

正式科舉三級,步入科舉道路之前需要取得生員資格,有資格的生員一律稱為秀才。

資格考試為三步,這三步基本照抄明朝後稍作改變。三步從由低到高的行政級別進行,晉朝延續李唐覆滅前夕的地方行政區劃分州、縣兩級,除此之外還有“道”這個級別實際不屬於行政級別,天下十五道沒有制度性的衙門,只有中央委派下去起監察地方施政的御史,但可以在採訪使治所設定學政衙門,從而形成三級考試。

第一步,只要是晉朝管轄地盤內的人,士、農、工、商、軍籍貫的三代無作奸犯科記錄者都可以參加(較明朝範圍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