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舒率先躬身,大聲說道:“鎮守使所說為立國之道,理當如此。”
所有文武官員都反應了過來,一起大聲說道:“理當如此。”
李佐國滿意的說道:“好,現在某自領大司空一職,李護為前將軍,其餘兩公空缺,李逸為後將軍,阿力射為左將軍,段雲天為後將軍,段天和任治粟內史兼長安刺史,楚天舒為典客兼安西刺史,其餘職位暫時空缺,等到各位都立有功勳之時,少不得能夠登上高位,好了現在都下去吧,楚天舒和李逸留下。”
文武官員一起行禮退下之後,李佐國招李逸和楚天舒進內小廳中商議其餘的文武官員官職的分封問題,這是一個系統的改變,非一時之功,李佐國是要先將架子搭起來,到時候往這個框架之中填充官員即可。
至於稱帝,李佐國相信只要時機成熟,將整個天下掃平之後,一切問題都是順理成章,不是嗎?(未完待續。)
第六十一章 慶緒弒父佐國巡邊
此後的一個月時間,李佐國和楚天舒和李逸商量,拿出了一個全部改變軍制和官職的方案,其實對於李佐國來說,怎麼改變軍制和官職不重要,重要的是軍隊永遠是要掌握在最統治者手中。
而作為軍隊戰鬥力的保證,不至於過個幾十年上百年整個軍隊就會失去戰鬥力,李佐國拿出的主意就是大國主意,鼓勵軍功,鼓勵開疆拓土,抬高軍人地位,增加軍人撫卹。
文官和武官的爵位分開,也相當於是保持了文武分治的制度,至於沒有了戰事是文治武還是武治文,這個問題李佐國回答不了,也不能回答,只能保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整個文武系統正常運作,至於子孫能不能掌握住這個火候,李佐國管不到,因為李佐國深知,這個世上沒有絕對先進的制度,也沒有萬世不滅的王朝。
進入了十月底,李佐國所有治下都迎來了豐收,才打下的關中三道,雖然因為戰火影響了糧食的產量,但李佐國的一年的免糧稅保證了治下百姓的口糧的充足,所以秋收之後,整個李佐國的治下的百姓真正的笑逐顏開。
對於安西人來說,好日子已經過了幾年了,所以並不是很在意今年的豐收,只不過是覺得現在生活非常的不錯,而其餘的三道卻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大唐在這時本來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但是糧稅和勞役是免不了的,百姓的負擔也是越來越沉重。
但是現在不同了。李佐國的安西軍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不但打擊了土地兼併,使百姓再一次分到了田地。而且說到做到,免除了第一年的糧稅,老百姓就這麼簡單,誰給他們帶來了好處,誰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合格的統治者,所謂民心所向不過如此。
李佐國聰明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馬上觸碰世家門閥的既得利益。因為戰爭出逃的關中世家使得大片的土地成為了無主之物,這樣避免了分田時和世家門閥的直接對抗,逃走的世家基本都是實力比較強的。留在關中的就是實力小的,這樣推行李佐國的分田政策就少了很多阻力。
至於留下的一些世家,想要跳出來炸刺,那李佐國可是用武力打下的關中。這個時候和李佐國對著幹。和找死沒有什麼兩樣,當然也有搞不清楚狀況的人,那就是隻有落個家破人亡的下場了,不管是段天和還是李護,在安西呆久了,都不是什麼善男信女。
秋收之後基本上所有的帶兵將領和文官都各有封賞,加上百姓交口稱讚,李佐國的統治已經進入了平穩期。
李護在這一個月沒有閒著。還是保持對史思明的壓力,不停的派出小股的騎兵對史思明進行打擊。同時對龜縮在洛陽的安祿山也一樣對待,李護負責對史思明動手,而阿蘇魯,這個被封為忠武將軍的突厥人,則專門帶領遊騎兵輪流出擊,將安祿山壓得動彈不得。
還有一個大事,在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