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一下王嘉胤的十萬大軍是可以的,但要說保住澤州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現在就看是盧象升來的快,還是王嘉胤攻的快了。
其實,明末那會兒不是所有官員都貪生怕死,崇禎朝那會兒還是有很多悍不畏死、為國捐軀的官員,只是後面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了,投降的人才越來越多。像這個澤州知府就是個不怕死的,他不但沒有望風而逃,反而帶著僅有的五千人馬離開澤州城,開赴平陽府方向,最後跑到離平陽府最近的澤州陽城,準備據城死守,為盧象升爭取時間!史料上沒有記載澤州知府的名字,但他的確在陽城一帶擋住了王嘉胤的步伐,他也算是個有血性的漢子了,值得尊敬,在這裡就不胡亂給他起名了,就用澤州知府代之吧。
王嘉胤自然知道朝廷派了個總督盧象升在太原府召集了十萬大軍,準備來剿滅他們,但他並不害怕,想當年他才幾千人馬就敢攻下府谷,佔地稱王,現在手下都十多萬人了,他還怕什麼。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也曾是明軍的屯衛,對朝廷那些新兵蛋子的戰鬥力還是比較瞭解的。不就是一幫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嗎,同樣是農民,他手下的農民好歹還在西北大地上“征戰”三四年了,盧象升手下那些新兵蛋子還連戰場都沒上過呢,縱有十萬大軍他還真不放在眼裡。
平陽府就緊挨著澤州,按說王嘉胤的大軍應該一兩天就能趕到陽城,但平陽府南部與澤州交界的地方同樣是莽莽群山,王嘉胤帶著十多萬人翻山越嶺,硬是走了五六天才趕到陽城。
澤州有多少朝廷兵馬他事先是派人查探過的,他想著陽城撐死也就一千來人把守,看到他十多萬人馬估計早就嚇跑了,卻不曾想陽城此時卻是城門緊閉,戒備森嚴,一看這架勢就知道他們準備負隅頑抗。
王嘉胤也是當過兵的人,自然不會在自己後路上留個釘子,這陽城是必須拿下來的,不然一旦作戰失利,後路就沒了。於是,他一聲令下,十多萬大軍直接將個小小的陽城圍的水洩不通。
冷兵器作戰時期,攻城向來都是一件令人十分頭痛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飛機大炮,也沒有坦克裝甲車,幾米高的城牆不能直接轟塌了事,只能建造雲梯井闌硬爬上去,或者造個攻城車將城門撞開,但這些都需要用人命去填。
所以《孫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就是告誡領兵將領,攻城是下下策,但有一點辦法就不要去攻城。
王嘉胤也學過《孫子兵法》,所以一開始他並沒有打算硬攻,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他決定先勸降試試,實在不行了再攻城也不晚。
這澤州知府自然也學過《孫子兵法》,所以他用上了緩兵之計。想勸降,好啊,來吧,我們先好好談談。
於是雙方開始了漫長的談判過程,這個談判當然不是面對面的談,而是用弓箭傳遞書信,也就是王嘉胤寫好勸降書,讓人射進城內,澤州知府如果願意談就在一天之內回信,如果一天之內不回信,那就只有打了。
既然是緩兵之計澤州知府自然會回信,王嘉胤在勸降書中許的好處他也肯定不會滿足,他會提出高到只差一點就離譜的條件,讓王嘉胤跟他來討價還價。
王嘉胤果然上當了,開始跟他討價還價,你來我往的談了五六天,雙方的意見慢慢的開始統一了。
王嘉胤是越來越開心了,攻城可沒這麼簡單,光準備攻城器械就得五六天,現在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把陽城拿下了,果然是攻心為上啊!
澤州知府卻是越來越焦急了,這總督大人怎麼還沒來啊,我這實在拖不住了,再不投降人家可真要打了。
總督盧象升到底在幹什麼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
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