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原出發,然後沿著後世茶馬古道上川藏線,橫穿整個大西南,對蜀地側後方的越嶲郡發起攻擊。
原羌族首領姚弋仲將獨領右路軍在羌族部落的幫助下,從西海高原一路南下對成漢實施大迂迴戰略。
何為大迂迴戰略?就是為隱蔽己方戰略企圖,並不直接與敵方接觸,而是在更大範圍內對敵方戰略戰役集團進行包圍,從而最終達到戰役目的的戰術。
在華夏曆史上,有兩位牛人是實施大迂迴戰略的高手。
一位是叱吒亞歐大陸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另一位是共和國締造者毛公。
二人都曾採用的大縱深、大迂迴戰略,而得到的戰爭效果也是空前的。
公元1244年根據成吉思汗生前的戰略構想,蒙古軍開始實施先下西南,迂迴夾擊南宋的第一次大迂迴戰略。
到了公元1253年,忽必烈興兵十萬開始對南宋的第二次大迂迴戰略。
蒙古騎兵在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之間縱橫馳騁,實乃十三世紀戰爭史上之奇觀。
毫無疑問,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繼承者們創造了經典的大迂迴戰略。
同樣,毛公也是大迂迴作戰的高手,當時為了切斷企圖退往海南島和國外的*****軍之後路,jw制定了對廣西和西南的大迂迴和大包圍戰略,全面包抄與圍殲了廣西和西南之*****軍。
自打收復秦州、滅掉吐谷渾,燕國不斷招撫居住在高原密林深處的羌族,並將自身影響力深入到羌族內部。
這無疑為今日實施大迂迴戰略創造了條件,因為大軍沿途所過之處幾乎全為羌族部落。
這樣一來,只要能得到羌人部落支援,右路軍將有很大可能實現大迂迴戰略。如此攻蜀戰役一旦打響,成漢不但會面臨來自北邊的威脅,南邊大後方也將遭到燕軍攻擊,肯定會讓成漢防不勝防、疲於奔命。
樞密院的戰略目的十分明確,三路大軍有明有暗,有負責正面佯攻的左路軍,又有負責水陸突襲的中路軍,最後還有隱蔽行藏實施大迂迴包抄的右路軍。
當然了,古往今來沒有一個軍事行動方案是完美無缺的,樞密院制定的這個大迂迴戰略同樣存在著巨大風險,就像一柄雙刃劍一樣,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的。
為了保證大迂迴戰略成功,樞密院特地調羌人出身的姚弋仲擔任右路軍統帥,同時所屬士卒亦大多來自歸化羌族,這都是為了減少當地羌人部落的牴觸情緒。
除此之外,由於沿途人跡罕至,樞密院為三萬擔任迂迴任務的大軍提供了十萬匹戰馬負責物資運輸,以保證大軍的後勤補給。
這也多虧燕國境內馬場眾多,又佔據了陰山南麓、西北、東北等大片草場,讓燕國一次能輕易調集數十萬馬匹用以戰爭。
同時為了以防萬一,根據樞密院部署,右路軍攜帶了不少食鹽與茶葉,用以沿途贈送部落首領或者交換物資所用。
……
姚弋仲小心翼翼穿行在高山密林間,遇到岔路還會掏出地圖對照一下方位,並再三向導確認路線十否正確,可謂是小心了又小心。
不能怪姚弋仲如此謹慎,實在是戰前他已立下軍令狀,賭上了身家性命,此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原來當初樞密院提出大迂迴戰略後,為了主將人選吵成一團,遲遲不能確立人選。
迂迴戰略對主將素質要求極高,不但要深通騎兵指揮,又要擅長與胡虜打交道,最後還要有凝聚人心的本事。
畢竟數萬大軍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密林中橫穿千里,其中困難簡直難以想象。因此如何凝聚人心,讓全體將士團結在自己麾下,是主將最為重要的責任。
實際上,滅蜀之役中最難打的正是迂迴這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