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們挨家挨戶去通知,前來聽課的結束後還能拿到一份禮物。
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有許多人是不情不願來的。覺得耽誤時間,官吏、老師們有周末休,他們普通人又沒週末可休。
但聽了幾次之後,確實大多數人都願意來聽課了。李超確定,他們肯定不是衝著每次發的那點小禮物來的。
其實禮物也沒什麼,一般都是一本講經的小冊子,是當期講到的經文篇章,還會附送一張報紙啊,有時會送幾個包子饅頭,給大家當作午餐。
這種講經,跟平時的掃盲班是不同的,掃盲班主要是教大家識字和算術,而這個講經,則主要是講解聖人經典。
柯山以前沒讀過書,後來學了點,算是勉強能寫自己名字。每次陪著李超來聽講,一開始確實只是做陪。但現在,他已經能聽的聚精會神了。
聖人的經典,透過官員、老師們的講解,他也能領會了。
“範縣令講的真好,比其它幾位講的都好。”
“履冰可是進士,將來說不定還能成為宰相的。”李超笑著說道。
週日的講經一般為一個時辰,講經結束後大家也可以自由討論交談。每次講經後,也會有募捐活動,但都是自由的。募捐得到的錢財,則是捐給教育基金會,用於學校教育。
甚至在講經結束後,也會有一個議會。
議會就是一個學區裡的居民和商人們選出代表,出任議員。對於一些民事糾紛等,可以不用直接去衙門告狀,而是在議會上提出,由議員們組成審議團,對糾紛雙方提問、取證,最後做出裁判。
這種議會,其實就是在實行過去宗法家族的權力。
地方上向來講究皇權不下鄉,鄉村主要還是實行自治。由地方大族、鄉望人物主持公道,一些民事糾紛由他們主持裁決。
只有遇重大案件,比如刑事案等,才會上報縣衙。
而在琉求,這裡絕大多數都是新移民,並沒有過去鄉下那種大宗族。因此李超推出了這種學區議會。
以學區來劃分割槽域,比如琉求內城,就有九個學校,因此設有九個學區議會。而在城外,是每個屯莊有一個學校,因此一個屯莊就是一個學區。
學區的議會,由本學區裡定居的居民以及商人們中推選出來,一般設為十三議員。
議員沒有薪水,屬於百姓自治的一個組織,在官方登記,接受官方監管。平時負責百姓自治,糾紛問題由他們在講經會後主持聽審裁決。
當然,議會也還有一些其它的職責,議員們對於本區的發展有監督和建議權。也可以就本學區的一些問題,向縣衙提出建議等。
學區議會,不受區、鄉、鎮地方吏員的管轄。
議會類似於明代的鄉約堂,也有部分後世地方議會的雛形。
李超當初推出這個議會時,跟縣令範履冰說的是地方百姓自治,幫助縣衙更好管理地方。畢竟一個縣,哪怕經制吏現在有六十多,臨時編制一百多。但澎湖縣五萬餘人,還有這麼多商人往來,甚至還有十幾萬的山夷也得看著,既要管治安又要管稅收還要管理司法訴訟等等。
衙門能把港城管好就非常不容易了,讓他們連鄉下也管好,實在太難。
而雖然各鄉設有鄉公所、派出所負責民政和治安,但鄉公所和派出所才十來個人,要管一個鄉幾千人,也一樣是管理不過來。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設立議會,來代替過去鄉下的宗族自治,最終得到了範履冰的同意。
縣裡鄉里確實管不過來,琉求又是一個移民社會,缺少了過去鄉下的大宗族,鄉下這塊確實鞭長莫及。
不過一開始範履冰打算是鄉里任命議員的,但李超覺得這種辦法不好,不如由百姓們自己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