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了,不說在古代,在現代都算是高薪了,在古代更是高出天際了。
“客官,那一個月不是十五貫?”店小二嘴巴張得大大的,他一個月才800文,這駙馬府招工的人一個月工資比他一年還多,簡直恐怖。
“喲,小二,你算術不錯,這麼快就算出來了。”有人笑著,看向店小二。
“我就靠這個餬口,打打雜,算算帳,真想去駙馬府,一個月比我一年的工錢多。”店小二滿眼都是渴望。
“那可不,不是我說,小子,你現在去學燒陶,燒瓦,打鐵,說不定來得及,特別是打鐵的,打鐵的,駙馬府給的工錢更高,已經貼出來了,一貫錢一個月,可惜我老了,不然都想去試一試。”一個老者感慨著,似乎有疑惑。
在店裡,有些人聽了心動,眼珠子轉了轉,
“我現在去學打鐵,還來得及嗎?”
有人小聲的說著,
“哈哈。怕是來不及,駙馬這瘋萬一好了,不敗家了,說不定把工人都趕出來了。”
一個穿著白色長衫的人大笑起來,他拿著一把扇子,扇子上是一副竹子,一看就是讀書人。
“曹秀才,你這一次能考上解試了吧?”
“啪!”
曹秀才把扇子合上,口氣不小,
“那是當然,這一次在下必然中舉,然後過省試和殿試,成為下一狀元,不過我可不會瘋。”
其他人顯然是認識他的,這人叫曹德文,開封的秀才,大宋的秀才基本沒有多少含金量,不像是明清時代。
因為宋朝的科舉制度,總體上沿襲唐代,
並對其在形式、內容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
宋代的科考分為三級:州試、省試和殿試。
宋朝在唐代的兩級考試製基礎上,增加殿試並列為定製。
值得一提的是殿試是武則天首創,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來的。
宋代秀才是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
州縣解試第一名為“解元”,其他的考上者稱舉人,
省試第一名為“省元”,其他考中者稱貢生,
殿試第一名方稱“狀元”,其他的考上者稱進士,當然等級不同,
北宋進士有五甲,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
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連中三元”,也是從自宋代起。
這和明清時期不同,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共分為五級:童考,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讀書人必須透過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取得童生身份。
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參加院試考秀才,院試分別在各省的省會舉行,透過的人被稱之為秀才。
所以,明清時期,從“童試”、“院試”到“鄉試”再到“會試”,最後到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古代讀書人的身份經歷“童生”、“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的變化。
當然,童試一般不怎麼算,而且明清的進士只有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稱傳臚;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所以呀,大宋的秀才,只要是個讀書的都可以叫秀才。
“兄臺這麼有信心嗎?”
突然,旁邊一個十三歲左右的少年看了過來,小小年紀就看得出是一個美男子,他穿著穿著一襲繡綠紋的白色長袍,目光炯炯有神,談吐間似乎有一個特別精神。
“介甫,這一位可是開封考了三次未中的曹秀才,事不過三,這次他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