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到以水力提水,十分先進。
但中國的好東西,在屢次不停的戰亂中屢有流失,唐人的陌刀更好,可惜也失傳了,這水車也是在戰亂中斷絕,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間,被人仿製出來,用在黃河河道邊上,以之取水,十分得力。
原本缺水的地方,都該用上這好東西,但古代農業社會,男耕婦織,封閉保守,百里之外訊息不通也是常有的事,科技又向來不是中國讀書人所長,更不是其關注的目標,試想,一群連唐宗宋祖都不一定知道,能把韓愈當本朝生員的讀八股讀廢了的讀書人,又怎麼能去關注什麼蘭州大水車?所以這玩意,在後世知道的人多,也知道大約的製造辦法,但在當時,卻是區域性的產物,就算是在北方大旱的情況下,一無人主動學習,二無官府推廣,多少人因為乾旱凍餓而死,卻不知道使用水車來取水。
這很荒唐,但卻是可悲的事實。
這陳公子居然知道水車的來歷,而且在評點時也頭頭是道,把張守仁引水渠的幾處不合理的地方當場就指了出來,行家有沒有,伸手就知道,這一下張守仁十分服氣了,最少在這種事上,人家明顯就比自己強。
所以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正容相向,揖道:“多謝陳兄提點,不過這水車和引水渠改正極易,而且田中我還有舉措,為何陳兄的結論還那麼悲觀呢?”
第二百四十四章 井(1)
第二百四十四章井
陳公子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問,而是看著不遠處田埂中間的挖開的深洞,以及一邊的配件,良久之後,才沉吟著道:“張大人,這些打出來的大洞,怕也是井吧?而且不是那種軲轆把的淺水井,看這駕式,你是要打六七丈深的深井……這個就不知道是為什麼了?”
在後世,怕是人家要答他:“你橫豎都是二,這麼弄法不是打井,難道是挖盜洞?尊駕怕是鬼吹燈看多了。”
但在這年頭,上來直接就是問這話的,還是三個字:大行家。
這洞剛挖的時候,四鄉八里的老百姓來瞧熱鬧的很是不少,但看歸看,還真沒幾個人看出這是打井來。
說來還是一件悲哀的事,中國人其實在西周時就會打井灌溉了,但這方面的進步一直有限,就是打提井或是軲轆把的搖井,水層淺,味道苦,淺層地下水,容易乾涸。
象張守仁這樣,一打三十米深左右,想用以前的老法子來取水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奇怪,不知道打這麼深的洞做什麼。
這陳公子能看出來是深水井,而且深知其中道理,從這一點來說,確實是難得的大行家。
到這時,張守仁對他的身份簡直是好奇到極處。
明朝讀書人,有幾個象這樣懂得雜學的?能弄清趙匡胤是誰對他們就算不錯了……懂打井,知道蘭州井的來歷,這說明眼前這人不僅懂八股,於經濟之道,也是浸淫此道有年矣。
既然是個懂行的,張守仁的態度就更好了,不過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地上的一個物件取在手中,然後舉在陳公子面前,接著才道:“七丈以上的水深,是地下深水層,不易枯竭。用此物來取水,你看,搖把上下壓動,並不費力,這裡是活動的,如同風箱一般來回的拉動,只是風箱是取風,這個手壓井卻是取水用的。一個壯漢,這麼勞動一天,幾畝地的水就夠了。雖然辛苦,不過比起收成無著來,還是要強不是?”
“是,要強,要強!”
雖然在剛剛已經討論過張守仁的舉措,但此時李老掌櫃還是神色激動,臉上是十分讚賞的神色。
這老頭子,對張守仁是太熟悉了。他深知張守仁做事,向來不會無的放矢,一定是做一件,成一件。
而且做事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大規模。
眼前這些的土地田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