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八年以來,中國發生了許多了不得的大事,或氣吞山河,或扭轉乾坤。
有時千鈞一髮,有時懸崖勒馬。
但有兩個年份,即便再過一百年,人們也不應該忘記。
一個是改革之始,一縷陽光照入裂隙的一九七八。那一縷陽光,給了太多人希望。
一個是中道遇阻,然後被一個老人,以八十八歲高齡之軀,生生鑿穿鐵壁的一九九二。
這個阻力,倒也不是說有壞人。
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強大如北極熊這樣一個煌煌社會主義大國,就因為改革而崩塌,誰能不怕?
而北極熊崩塌後,毛子百姓的慘狀,三個黑麵包就能享受一個妙齡少女的骯髒故事居然會發生在老大哥國家,誰能不痛心?
在這個時候,國內有太多人擔心大陸步毛熊的後塵。
他們希望收一收,穩一穩,等一等,再看一看,不能說錯。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在等著不費一槍一炮,紅色大陸隨著她曾經的老大哥一起走向滅亡。
在這樣天崩地裂的影響下,老人南下途中發表的講話,甚至都沒有被刊發上報,也沒有上新聞……
這意味著什麼……
而如果再拖延下去,本就孱弱的經濟將會遭到真正毀滅性的打擊,從七八年以來所有的努力,將會全部付諸東流。
無數的工程,成為爛尾樓,但負債還在。
更嚴重的是,錯過了接收西方、東亞製造業外移的機會,那未來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畢竟,不只有中國才有這個機會,印度也有可能。
印度不是沒有接受西方外遷的製造業,恰恰相反,他們接收的是“高階”製造業。
中國接收的製造業,諸如鞋襪帽小五金之類的,和印度接收的it服務業比,低端的太多。
如果說中國接收的是實體業的“髒活”“累活”,那印度接收的是軟體業的“髒活”“累活”,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師也是非常累的,但所得的報酬,比鞋帽襪之類的製造業高的太多。
那為什麼印度沒有崛起,反而是中國?
這裡面的差別是什麼?
差別是中國的製造業,可以服務西方,也可以服務本國,最重要的,是可以帶動中國的工業化發展。
阿三的it服務員看起來高大上,但服務的全是西方的軟體公司,本土連工業化都沒做到,到九十年代末,阿三服務業的經濟佔比甚至高達百分之五十五,這是發達國家才應該有的第三產業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真的成了發達國家,因為他們服務的都是外國人,底層百姓毫無益處。
如果這個時候,中國再次鎖緊國門,低端製造業也向印度傾斜的話,二十年後騰飛的就真的可能是印度了……
這就是歷史的十字路口,絕無絲毫誇張之處!
回頭看看,如果不是一個八十八歲的老人拖著老邁的身軀南下走一趟,幾十年後在網際網路上罵街的人,估計還要拿著糧票排隊去買二合面。
當然,就算誇出一朵花來,第二天李源也沒去見面。
他眼下的心態多少有些不大平和,畢竟剛剛放了枚大煙花,還得穩一穩。
他也不想跟著參觀隊伍,讓人拍照。
所以只有李幸去見了面,李源在鵬城的大街上,走一走,看一看。
一九九二年的鵬城,比起十年前、五年前,已經進步的不小了。
滿大街的汽車,也甭管是捷達、夏利、桑塔納還是津門大發,至少不再是滿大街的腳踏車。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一個詩篇……”
嘴裡哼著小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