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一共開設了兩個募捐點。 一個在承天門,針對百官捐款。 一個在最繁華的前門大街,方便士紳捐資。 募捐第一天,承天門前拉起了一條長長的隊伍。 在京官員按品級順序站好,官袍上各種補子,一眼望去,盡是衣冠禽獸。 各人互相攀談,場面十分熱鬧。 只是,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出絲毫喜悅。 長長的桌案後,兩個司禮監太監負責記賬,他們也拉著臉,心情不快。 記完賬,他們也要捐資助餉。 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要求的。 這次募捐助餉活動,在崇禎的組織下,越辦越大。 起因是太子朱慈烺帶頭捐了三千兩生活費。 藩王的俸祿是朝廷發的,由地方官府代為支付。 皇太子的俸祿,則是皇帝老子發的,每年從內帑支取一定額度。 內帑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用於皇室開銷。 如后妃們的俸祿,皇帝出巡等產生的費用,都是從內帑出。 而國庫,是朝廷的國庫,皇帝是不能動用國庫銀子的。 當然,修皇宮也可以用國庫裡的銀子。 因為皇宮不是皇帝的私宅,前面有一半是朝廷辦公的地方。 每天早朝,在皇極門前舉行。 內閣的簽押房,也在皇宮裡面。 乾清門往後的地盤,包括後宮那一片,才是皇家的地方。 為何清朝遺留的老照片,紫禁城滿地雜草,破爛不堪? 就是因為那是朝廷的地方,再破再爛丟的不是皇室的臉。 滿清統治者,何曾將朝廷、將國家放在心中? 太子朱慈烺帶頭捐了三千兩俸祿。 崇禎一看,兒子都捐了,老子豈能沒有表示? 當下將內帑中僅剩的六十萬兩銀子,直接捐了一半! 大太監王承恩見皇帝和太子都助餉了,也出手捐了八千兩。 內廷二十四監的太監們,眼瞅著司禮監大哥出手了,一時間全部開捐! 最富有的東廠提督王之心,咬牙捐了一萬兩。 徹底捲起來了! 宮裡是捲起來了,外面卻躺平了。 先是內閣首輔周延儒捐了五千兩。 後面一個比一個少。 有的大臣捐半年俸祿,也有捐三個月的,多是助餉百兩銀子。 他們擔心捐多了會給皇帝留下貪官的印象。 按照官員俸祿制度,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一年四百二十石,俸祿摺合白銀大概大幾百兩。 於是千兩白銀以下的數目頻頻報出。 有的官員甚至只捐了二十兩,也不知是真清官還是假清官。 司禮監倆太監忙活了一整天,一共收到十五萬兩銀子。 大概夠前線大軍開銷三五天...... 崇禎看到助餉簿後,表情很懵逼。 整個京師上千個京官助餉,就只有十五萬兩銀子?? 他以為自己看錯了。 待確認數字無誤後,崇禎又命人兩個司禮監太監打了一頓,問他們招不招,是不是貪了? 倆太監哭死! “皇爺,都在這兒了,老奴全程親自督查的。”王承恩在一旁說道。 “是嗎?”崇禎看了他一眼,想要將他也打一頓問問。 想到王承恩是信王府邸的老臣,很快便收回了懷疑。 崇禎重新拿起那份助餉簿,盯著紙面冷笑一聲:“好啊,一個個好大的忠心!” 他的目光從內閣大臣張四知、魏照乘等人的名字上一一掃過,心頭怒火熊起。 他們個個家纏萬貫,卻只捐銀百兩? 崇禎並非深居簡出,在深宮內對外一無所知。 他當信王時常微服私訪京城市集,購買物品,體察民情,對物價一清二楚,多次戳破採購宦官說高價錢的謊言。 內閣大臣張四知,去年其老家費縣城遭劫,家產損失不小。 崇禎偶爾得知,其名下房產有兩處,大小瓦房七十九間,莊園四處,田地未經丈量,至少有萬畝良田! 如此財富,竟只捐銀百兩! 還有這些大臣,能在京中為官的,有幾個清貧的? 哪個當官的家裡沒有生意? 與他們的實際收入相比,那點俸祿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簿上之人,皆可殺!” 崇禎將助餉簿擲於地上,咬牙切齒道。 他真希望,自己是活閻王,助餉簿是生死簿,他可以隨手劃掉那些令人作嘔的名字。 然而,崇禎雖是皇帝,有此權力,卻是不敢。 昭昭史書,他擔心自己被寫成紂王那等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