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有了提前招生、自主招生,德志沒準兒就被清華或北大錄取了。
但是,命運就是不同,不是那麼地順利。總要經歷一些風雨,未必能見彩虹。德志沒能考上大學,偶爾有些遺憾,但他馬上恢復正常,彷彿高考對他來說,只是很好玩的鬧劇。他不想透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總體上能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認識和足夠的把握,所有的坎坷和波折都是人生的財富,不會因著困難而退縮不前的。
德志的英文底子雄厚,對老外的對話,偶爾聽得懂一些,這要歸功於經常聽英語的廣播,還有壯著膽子跟到專案點參觀對話。開始的時候不敢講,在領導的支援下,才說出一些學過的書面語和句子,結果大呼上當,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十分巨大,總是鬧笑話,好在這些老外都是有信仰的人,會原諒不太會說他們母語的中國人,而且,他們還很佩服姚德志,竟然會講他們的母語,並且會說中國話,真是難得。
老外說中國話,是很困難的,但是顛倒過來,不一定難。
剛才到養豬中心的三位老外,有兩位是美國人,另一位是荷蘭人。他們為著同一個目標來到中國,就是做扶貧,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養豬中心是下屬機構,總部在美國,三溪的分部在大原,叫永清基金會。創辦人是美國人,是抗日戰爭前夕來中國傳道的基督徒的孫子。那名傳道士在黃河之濱的一個小縣城裡,開診所、辦學校,做好事。可惜在日軍飛機的一次轟炸中喪命。好在上帝愛護他的家人,提前幾天,他僱了毛驢,將三個孩子連同夫人,一起送到了天京衛,然後從那裡回到美國。
時隔多年,傳道士的孫子,繼承他的遺志,創辦了永清基金會,又回到了他爺爺來過的地方,繼續組織一些醫生和愛心人士來黃土地上做好事。
今天這三位老外中,沒有這老闆,聽說已經回國了。
三人中有兩人都是美籍華人,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曾是大公司裡的人事主管。他們都憑著愛心,離開美國,離開舒適的家和富饒的農場,來到三溪,為這裡的村民服務,培訓醫生,幫農戶發展養殖,還有辦流動圖書室,送書籍下鄉等等公益活動。
德志看到他們打完招呼就去忙了。
來參加培訓的人陸陸續續地進入中心,來自不同地方的學員,有男有女,大部分都有基督教的背景。分在各自的宿舍,平靜的中心變得格外熱鬧起來了。
德志看看宋浪已經起床,外面冰冷刺骨,越到晚上,越是寒冷。宋浪見到這些人,根本不怎麼理睬,不過,話說回來,這些人確實一眼看上去都是些老老實實的莊稼人。宋浪清高,因為他有才。加上他看上去有病,所以,常在痛苦當中,根本沒人能察覺。反正他是不愛張揚的人。
晚飯很豐盛,主要是三溪的麵條,確實很好吃。他們說,三溪水硬,要用醋來中和,所以,三溪的醋是天下一絕。德志初來乍到,根本不知道三溪的醋為什麼出名,只是覺得它格外酸一些罷了。
一位鬍子拉碴的人,從外面進來,楊志勇說:“王師傅,快來休息休息一下,喝點水吧。”大家都很驚奇,這麼一個普通的人,走在街上,就不容易找到的人,竟然被楊主任尊敬得不得了。
楊志勇說:“這位王師傅是燒鍋爐的,要不是他,我們都得挨凍了。”
王師傅憨厚地笑著,他不愛說話。燒鍋爐就一心把鍋爐燒好。他的工作,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另一方面,也算是幫助了室內的花草,在天寒地凍的季節,沒有溫暖的環境,這些花早就不存在了。
三溪的麵食有很多品種,德志早就有所耳聞,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是很好吃的,德志連吃了兩碗。這裡的碗也足夠大的,吃一碗就不少,德志貪心,多吃了一碗,肚子竟然有些受不了了,好在德志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