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物理學家們原本各自為戰,不是那麼團結。在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下,曼哈頓晨邊高地的這群物理學家團結了起來。
關於物質波、康普頓效應,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或者發表支援的文章,這是實質性、普及性的宣推,李康平樂意見到這種局面。
“李,陪我去實驗室,我介紹個新學生給你認識。”
會後,伍德蓋特、李康平結伴去往伍德蓋特實驗室。
路上,伍德蓋特說道:“艾倫已經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下定決心要去德國進修,並且巴納德基金會將提供一份為期一年的獎學金給艾倫,所以艾倫一定會去德國,他最遲明年1月動身。”
李康平點點頭道:“是的,我知道這個事情,艾倫跟我說過。艾倫參與了空間量子化實驗、低能高能電子衍射實驗這三個重要實驗,他現在的選擇是,去柏林還是去慕尼黑、哥廷根?我想他會去柏林,因為愛因斯坦在柏林。”
“不,你錯了,艾倫選擇了哥廷根。”
“哦,是嗎?哥廷根挺好的,那就讓他去哥廷根吧。”
“李,你知道的,雖然美國物理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許多學物理的學生心中,德國依然是全球物理學中心。所以他們都想去德國,如果去不了德國,那就去英國或者哥本哈根。”
“我看過一份報道,說近年來德國、英國、丹麥花在物理研究方面的經費,剛好等於半個美國。就說玻爾先生的哥本哈根研究所,丹麥政府實際上只給了很少的經費,玻爾先生前不久訪問美國,找洛克菲勒基金會要了10萬美金的贊助費。”
“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關乎物理大師的數量、影響力,以及長久以來形成的學術氛圍。在物理領域,美國不可能超越德國。李,你也看到了,即便德國戰敗了,德國被英國、法國像榨橙子一樣壓榨的乾癟,但德國的物理、數學仍然領先全世界。”
“只要那群學術大師在德國施展力量,德國在學術領域就永遠不會被擊敗。這是一個體系問題,德國的學術體系不會因為戰爭而崩塌,並且,歐戰之後,德國的學術體系反而培養了更多的優秀年輕學者。在德國人面前,我們美國人一直是學生,如果我們足夠努力,也許能追趕上英國。”
伍德蓋特教授邊走邊說:“李,你現在明白了吧,為什麼密立根教授受到了全美國物理學家的尊敬和愛戴,因為密立根教授在美國建設美國的物理體系,他在加州做出了榜樣。很多人愛密立根教授,主要是愛他的光電效應實驗。而我們這種人尊敬密立根教授,是尊敬他在本質上幫助美國物理擺脫學生的身份。”
“說到了密立根教授,那就順便聊聊馬克。你也知道,馬克是密立根教授推薦來我這裡的,現在,密立根教授成為了諾貝爾獎得主,所以馬克辭去了我助教的工作,他即將返回加州,重新加入密立根教授的團隊。”
言及此處,伍德蓋特教授略顯憂鬱。
1922年春天,馬克初來哥大時乃是籍籍無名之輩。此時的馬克是的作者之一,他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撈夠了學術資本,此番返回加州,頗有衣錦還鄉的模樣。
“從1921年的年初到現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我感覺我把這輩子的學術研究工作全都做完了。”伍德蓋特教授的髮量本就稀疏,目前接近於光頭的程度。
“我想休息幾年,教本科生、編寫專著,對我而言就是休息。沒錯,我會寫一本學術專著,將我這二十年的學術研究心得全都寫進去。馬克、艾倫走了,我也不想收新的研究生了,但是哥大研究院懇求我新招一位研究生,而我又比較心軟,所以我答應了。”
“這位新招的研究生今年25歲,他是奧地利的猶太人,一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到美國。他們家裡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