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早飯。
吃了早飯後,陳石檢查了一下水電。這些年沒人在家,電居然還沒斷,推上保險閘就能用。水到沒什麼,山裡人家一般吃的都是山泉水,現在也有人家吃從遠處雪山上引來的雪水。陳石家院子裡就有一個老泉眼,泉眼邊上還有一個二十幾立方米的天然形成的石池子,泉水從石縫裡滲出來,全部留到石池子裡去。石池子裡常年都是大半池泉水,下雨天也不見漲,乾旱天也不見少。據說當年陳石爺爺的爺爺分家時沒得到什麼田地,就到這裡來開荒,意外的發現了這口泉,最後就把房子也給蓋到了這裡。後來土地下放,村裡見她家房屋周邊的面積太大,就按人口調整他家的土地。陳石家人口多的時候,便會另再分給他家一些土地,人口少於三口以下的時候,便會把其他地方的地給收了,只留她家院子裡的地作為陳石家的責任田。所以陳石家院子裡的土地,既是公家給她家的責任田,又是屬於陳石家的私地,這些地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是屬於陳石家的。
陳石以前也沒太過注意自家的這口泉,最多是覺得自家的水比別人家的水好喝點罷了。但自從經過網路小說的洗禮,又發現八年過去,自家這口泉居然一點變化都沒有,泉水依舊不緊不慢的往外流,石池裡也依舊是大半池水,清冽乾淨。
“你該不會是靈泉吧?”陳石捧起泉水洗了把臉,又喝了一口說,說完又覺得自己的想法好笑,心想看來真是小說看多了。
作者有話要說: 小提示:女住主家的地理面貌按雲南怒江那邊寫的,不過村落文化依舊按漢族文化,基本不會出現少數民族文化。這也相當架空了一部分文化背景,還請親們不要深挖!
作者臉皮薄,只敢捂臉求收藏,嘿嘿!
☆、隔壁芳齡(捉蟲)
陳石檢查完水電,又檢視了家裡還缺的東西,便鎖了門,去了離她家三公里遠的鎮上。說是鎮其實不過是在盤山公路兩邊平地比較多的地方建房,後來房子建的多了,便有些人在這裡開起了店鋪,漸漸也有山民拿自家的山貨和農產品來這裡擺攤,日積月累,慢慢才形成了小鎮的規模。
陳石記得離開家的時候,鎮上街道兩邊還是一些土木和石頭結構的吊腳樓,現在卻都拆的差不多了,代替吊腳樓的是用磚和水泥蓋的樓房,店鋪也從傳統的雜貨鋪變成了超市。看來家鄉還是有變化的,雖然這種變化讓原本古樸的街道變得不倫不類,讓陳石感到失望,但陳石卻不得不承認,這種改變確實讓居住在這裡的人方便了不少。
例如她現在可以很輕鬆的從鎮上的超市裡,賣到電飯鍋和電磁爐以及節能燈。這在她離開這裡以前,這些東西都是沒有的,就算要買,也得去六庫或是昆明才能買到。
買過家電,陳石又去了賣農產品的地方,買了些米和蔬菜水果,又買了些臘肉雞蛋和調味品,然後請了一位在鎮上打臨工的中年大叔,幫她把東西挑回家去。由於陳石離開家太久,而且以前也不經常來鎮上,所以鎮上的人都不認識她。等大叔把東西送到,陳石給錢的時候,大叔卻怎麼都不肯收。原來大叔以為陳石是外地人,才跟她談錢,現在見她是陳家閨女,哪還好意思收錢。
“大叔,你先拿著吧,說不定以後我還要找你幫忙,要是你這次不收錢,那我下次也不好意思再麻煩你了!”
最終大叔收了陳石給他的二十塊錢,並叫陳石有什麼事,只管去鎮東頭第一家找他。還自報了姓名,他姓張,叫張大山。
張大山走後,陳石便到吊腳樓下面以前洗澡的地方看了看,浴桶還在,洗刷了一下也還能用。接著又去了另一側做飯的地方,將土灶上的大鉄鍋刷了,因為太久沒用,鍋鏽的很厲害,陳石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它刷乾淨。然後用以前剩下的乾柴火燒了一大鍋水,洗了個澡。洗好澡後,陳石用新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