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4頁

幾層分析下來,紀墨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套用這種冥冥之理,佛家,最不怕講的就是這種理了。

宿慧可以有,宿命更可以有,那麼,兩相疊加,誰還能夠壞我修行,不許我拜師廣濟呢?

就是廣濟自己,也幹不出這種毀人修行的事兒吧。

廣濟聽到這一番話,實在不像是小孩子說出來的,愕然之後,看了看在場的另外兩位,他們都還沒反應過來,沒說話,主人家不發話,客人家,就這麼允了?

不妥吧。廣濟目露遲疑,這事兒該怎麼辦?

第555章

廣濟自法華寺出來已有五年,他如紀墨一樣,幼年就在法華寺之中成長,他自小喜好經書,喜歡鑽研經書之中的道理,不僅喜歡看還喜歡整理,法華寺的藏經閣之中所有的經書他都看過,也都一一整理過,在整理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很多紀墨也發現了的問題。

那些彷彿不可避免的謬誤。

經書的最初,應該是來自於口傳。

佛說自家道理,弟子各自理解,整理出一套體系來,廣為傳播,於是,經書之中經常可見的是佛跟弟子的對話,透過對話來描述出一整套完整的屬於佛學的理論。

其中也有純粹的講道理的部分,描述怎樣做才是向善,怎樣做才是導人向善,怎樣才能超脫,怎樣做才能引人超脫,怎樣看待因果,怎樣看待輪迴,怎樣看待今生的苦難所帶來的,怎樣看得開,怎樣放得下,怎樣能讓自己的靈魂升華,達到一種更高的層次上。

這些方面的述說,在經書上就先有了不同,這家說這家的理,那家是那家的道,誰的道理才是真?很多情況,總是要面對一個二選一的。

該如何否定其中一本經書所載,又該如何肯定另外一本經書所記為真?

從法華寺的藏經閣之中,廣濟沒有找到答案。

那一年,他求出的時候,是這樣對主持說的:「我有大願,願勘天下經書,統為一理,一以貫之。」

他認為,經書上的不統一才是佛教分成若干派別的最大原因,解決了這個,或者能夠看到佛教大興。

對自身的信仰,廣濟懷著極高的虔誠,為此,他願意身體踐行。

那之後,他從法華寺出發,路過的每一間寺廟都會進去看,去看他們收藏的經書,無論是手抄還是印刷,他都會看,重複的不再記憶,不同的則認真記錄,若有可能也會詢問那些經書的來源。

足足五年的事情,廣濟都在做這一件事,走過了不知凡幾的寺廟,把所有的經書都記在腦中,此外,也有抄錄,並不全部抄錄,只抄錄關鍵的幾條節省時間,方便攜帶。

在最後,他會回到法華寺,把腦子裡記得的經文通通默寫下來,也把那些抄錄出來的有矛盾的地方尋找法師的勘定。

廣濟被稱作「禪師」,並不意味著他的德行學識達到可以為「師」的地步,這只是一種尊稱,佛門真正為「師」的是法師。

通達佛法,具有講經資格的法師才是具有解釋權,更加值得信任的勘定人選,廣濟一直這麼認為。

他是如此謙虛,以至於哪怕早就受過具足戒是真正的僧人了,卻依舊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收徒,在他心中,收弟子,至少也要是法師才可以,不能與人講經,收了弟子,該教什麼呢?

前路漫漫,吾仍上下求索,不敢不謙恭,不敢不敬畏,沿前人之路,不敢有失偏頗,且不敢定真假錯對,如何敢收弟子呢?

可敢引人向上?

可敢引人前行?

可敢引人俯首?

發自內心的拷問,心中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廣濟看著雙眼明亮的紀墨,微微搖頭,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我不配教。

「莫要胡言!」一旁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