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也存在於其他國家的海軍之中,比如英國就沒有建造過重巡洋艦,而是大力發展輕巡洋艦,當然,這也有其根本原因,比如英國國力較弱,且其在大西洋的主要對手都沒有可以威脅到其根本利益的強大海軍等等。
唐帝國海軍的高層一直沒有把輕巡洋艦當回事,到後來,為了應付眾多的反對聲,才建造了類似與“驅逐領艦”的“城市”級驅逐艦,而這種大型驅逐艦在各項效能方面並不比英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差多少。戰爭爆發之後,因為受到成本的限制,就算以唐帝國的強大國力,開足了馬力生產驅逐艦,“城市”級的產量都不是很高,而且建造週期比較漫長,如果全部用“城市”級驅逐艦去執行護航任務的話,那絕對是一種浪費。因此,帝國海軍將“城市”級驅逐艦都配屬在了主力艦隊,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艦隊裡面,另外單獨發展了一種排水量比普通驅逐艦小一些,減少了火炮數量,減少或者乾脆取消了魚雷戰能力,著重加強了反潛能力的“護衛艦”,並且用護衛艦專門執行護航任務,而不參加艦隊決戰。
在重巡洋艦方面,唐帝國海軍也認識到了重巡洋艦的一些效能方面的侷限性,比如過於強大的火力,不足以擋住敵人中等口徑穿甲彈的防禦能力,高昂的造價等等。在戰爭爆發之前,帝國海軍就在努力尋找辦法解決這幾個主要問題,“節氣”級就是一種帶有很大試驗性質的戰艦,最初只計劃建造幾艘,後來因為戰爭的需要,才進行了批次建造。而在設計“江河”級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採用了大量能夠提高重巡洋艦戰鬥力的新技術。
240毫米主炮最初就是為“江河”級研製的,當時帝國海軍希望這種新式火炮能夠壓倒對手的所有戰列艦以外的戰艦,甚至能夠輕易的對付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可隨著快速戰列艦的出現,戰列巡洋艦在大戰期間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對付其他的巡洋艦又顯得有點威力過剩了,因此,後來“江河”級全都換回了200毫米主炮。除了主炮威力之外,主炮的射速是另外一個關係到火力的重要因素,而200毫米重炮的射速肯定要比155毫米的火炮慢很多,在這方面,唐帝國海軍首先採用了全自動裝填機,以此降低炮手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火炮的射速,這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吧。
在其他方面,“江河”級的設計都非常先進。比如在關鍵部位加裝了更厚,更堅固的裝甲。仿照航母上的設計,採用了小分艙結構,並且設定了數十道橫向水密門,以保證在三分只一的艙室進水之後戰艦不會沉沒。而在降低造價方面,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大批次建造,透過提高建造數量,批次訂購零備件,以此降低了戰艦的採購單價。事實證明,“江河”級絕對是大戰期間最出色的重巡洋艦,不管是在正面海戰戰場上,還是在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或者是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之中,“江河”級的表現都足以讓任何一名苛刻的海軍將領感到滿意。也正是如此,這級巡洋艦在整個大戰期間建造了40多艘,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也是戰場上最為活躍的巡洋艦。
說到這,話就扯遠了。相對而言,“城市”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比母,戰列艦,巡洋艦,乃至潛艇,這些大戰期間的明星級戰艦而言,驅逐艦在大戰期間並不是很受重視,特別是在唐帝國海軍中,因為其重要航線受到的潛艇威脅並不是很大,所以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要求也與別的國家不完全一樣。在帝國海軍中,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除了護航之外,還必須要擔負起部分艦隊決戰的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其魚雷攻擊能力。
最初,“城市”級設計有三座五聯裝重型魚雷發射管,可在實際設計的時候發現,要在一艘驅逐艦上安裝這麼多的魚雷發射管,就必須要減少火炮的數量,同時佔用大量的甲板面積。在戰爭中,驅逐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