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0部分

當時德國與波斯帝國的情報部門都對波士頓遭到的轟炸進行了評估,同時對美國承受轟炸的能力也進行了評估,最重要的還是對唐帝國戰略航空兵的作戰能力進行了評估。德國情報部門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唐帝國在半年之內摧毀美國一半的大城市,在一年之內摧毀美國八成的大城市,外加七成的工廠,那麼美國就會選擇投降,就如同英國那樣,在唐帝國的陸戰隊登上其本土之前投降。而按照唐帝國現在的生產能力,以及戰略航空兵的出動強度,一年之內,唐帝國的戰略轟炸機有能力摧毀美國東海岸地區,以及五大湖地區的所有大城市!換句話說,一年之內,唐帝國很有可能透過戰略轟炸擊敗美國,迫使美國投降!波斯帝國的情報部門的評估結論也相差不大。

很明顯,如果戰後單獨控制美國的話,唐帝國肯定願意再承受一年的戰爭壓力,而且這一年的戰爭壓力對唐帝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唐帝國完全有能力繼續保持戰略轟炸強度的同時進行國內經濟調整,也就是說,在這一年之內,唐帝國既能夠擊敗美國,還能夠完成經濟轉型,在戰爭結束後就迅速的恢復到平常狀態。

在得出了這個結論之後,德國與波斯帝國的態度就開始轉變了。可問題是,此時唐帝國的態度反而強硬了起來,在德國與波斯帝國參戰的問題上並不那麼熱心了。這也算得上是外交上的一種普遍現象吧。而德國與波斯帝國要想插足戰後的美國事務,那就必須要敢在美國投降之前參戰,不然的話美國就會成為第二個英國。而要想讓唐帝國做出讓步,除了在談判上降低條件之外,還得向唐帝國施加壓力,拖住唐帝國戰略轟炸的步伐,降低戰略轟炸的打擊力度,最終讓唐帝國接受德國與波斯帝國出兵美國的事實。

芬蘭在此時提出唐帝國對美國的戰略轟炸違背了《日內瓦公約》很明顯,就是德國想限制唐帝國對美國的戰略轟炸規模。帝國外交大臣自然明白這層意思,至於讓不讓步,那是首相說了算的。

也正是同盟國在此事上發出的反對聲音,讓薛希嶽等帝國高層在決策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畢竟帝國不可能忽視所有的反對聲音,而且為了同盟國內部的團結,帝國在某些政策方面是必須要做出讓步的。

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繼續針對美國的大中型城市進行轟炸,還是應該將轟炸目標轉移到軍事,以及準軍事目標上去,比如工廠,交通基礎設施,軍事基地等等。可是薛希嶽心裡也很清楚,針對平民的戰略轟炸所起到的打擊效果,以及政治效果是最為明顯的,而且轟炸機部隊的損失還可以得到控制。

一月中旬,薛希嶽在與德國,波斯首相透過電話,確定在一月底召開一次同盟國首腦會議之後,他才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即繼續轟炸大中型城市,以打擊美國東北部地區為主,打擊軍事目標與準軍事目標為輔。不過,當時薛希嶽沒有急著給羅雲衝下達命令,而是在一月下旬的時候飛赴德黑蘭,去參加了同盟國首腦會議。

這是同盟國集團在戰爭結束前召開的最後兩次首腦會議的第一次,而會議上主要討論的就是怎麼擊敗美國,以及各同盟國應該在戰爭中做出什麼樣的貢獻。而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統一同盟國集團的口徑,將更多的國家團結起來。

一月三十日,薛希嶽與德國,波斯帝國首相進行了三巨頭的閉門會談,這次會談將直接決定用何種方式擊敗美國,以及三巨頭在對美作戰上的最終態度。

最終會議上,同盟國集團達成了幾項最重要的協議,一是重申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同盟國集團不會與美國進行任何形式的投降與停戰談判,在美國被徹底擊敗之前,只有無條件投降才能夠使戰爭結束。二是德國與波斯同意出兵,並且就出兵規模達成了一致協議。最重要的是,德國與波斯都同意了薛希嶽的意見,那就是在美國被徹底擊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