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6部分

�校�揮�3架轟炸機被美軍的夜間戰鬥機擊落,2架被高射炮擊落。同時期,沒有安裝雷達告警機的轟炸機執行了5983架次的轟炸行動,有24架轟炸機被高射炮擊落。很明顯,雷達告警機使美軍的高射炮作戰效率降低了近七成。

可以說,29年的4月下旬是戰略轟炸的轉折點之一。從此之前,美軍防空戰鬥機的作戰效率已經明顯被削弱,高射炮部隊承擔起了大部分的防空作戰任務。而在4月下旬之前,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大概是用3000發炮彈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而在4月下旬,需要用5000發炮彈才能夠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從5月開始到戰爭結束,平均要用8500發炮彈才能夠擊落一架重型轟炸機,而到了美國宣佈投降前的一個月,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2000。雖然美軍高射炮部隊作戰效率急劇降低與其本身的戰爭實力嚴重被削弱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雷達告警機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當時,雷達告警機的主要用途還是對付高射炮,而且大部分晝間戰鬥機上是沒有雷達的,因此,雷達告警機對轟炸機,以及專門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戰術戰機有著明顯的意義。直到戰爭結束,帝國航空兵都沒有為戰鬥機配備雷達告警機。

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裡,雷達告警機接受了實戰的考驗,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其本身存在的技術侷限性也是無法否認的。

在五月底,美軍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才導致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急劇下降。當時美軍在一架墜毀的轟炸機上找到了雷達告警機,只是因為這部雷達告警機已經自毀,所以美軍沒有立即察覺到唐帝國的航空兵有了專門用來規避高射炮火控雷達的裝置。直到六月初,在受到了多次慘痛的轟炸後,美軍才逐漸意識到,也許是他們用來指揮高射炮作戰的火控雷達出了問題,才導致唐帝國的轟炸機能夠提前發現高射炮,並且及時規避。到六月底,美國的情報部門終於搞到了可靠訊息,知道了“雷達告警機”的存在,而且知道這種裝置正是利用火控雷達發出的電磁波訊號為飛行員報警的。

當時美軍已經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而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變火控雷達的工作波段。在七月初的時候,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有了一些提高。當越來越多的飛行員報告,在遭到高射炮攻擊的時候,雷達告警機沒有發出訊號之後,羅雲衝立即將情況反饋給了南京電子研究所。工程師立即找到了原因,知道美軍調整了火控雷達的頻率。在電子戰機弄到了美軍火控雷達新的工作頻率之後,工程師對雷達告警機做了一番調整,隨即美軍高射炮的作戰效率再次急劇降低。

當時雙方的科研人員都基本上摸清楚了雷達告警機的工作願意,相互的對抗也就開始了。不過,到七月底的時候,離戰爭結束也沒有多久了,而且美軍的高射炮數量已經急劇減少,美軍再改進火控雷達都沒有多少意義。不過,當時美國的電子工程師提出了好幾個解決辦法,而且都對帝國的電子工程師有所啟發。

戰後,帝國獲得了美國大量的絕密技術,這其中就包括了一項用來對付雷達告警機的技術,即捷變頻率技術。該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讓雷達的工作在好幾個波段上,以此使對手的雷達告警機難以發揮作用。實際上,捷變頻率技術的作用遠不止如此,這對提高雷達的抗干擾能力有很重大的意義。當時,美國的電子工程師只提出了基本的技術原理,戰爭隨即就結束了。而唐帝國的電子工程師在受到了啟發之後,在戰後不久就研製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部捷變頻率雷達,只是具備實際裝備部隊的價值還要等到十幾年之後了。

可以說,當時雙方在雷達與雷達告警機方面的對抗是世界上第一次電子對抗戰,雖然這遠沒有後來的電子對抗戰那麼激烈,但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內,這給了很多人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