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個,無論如何,蕭丞相想盡辦法,也不會讓陳小九做了主考官。m
☆、第八百一十四章 科舉改革風波
陳小九不僅決定要做主考官,並且還要野心勃勃的改組科舉制度。
現在科舉制度是三三制,也就是每隔三年,才能舉行一次科舉,鄉試三年一次,考眾者為舉人。
舉人在往上考,稱為會試,由禮部主考,三年一次。
但是在這樣死板的規矩下,會讓很多有才的學子終其一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也無法完成心裡的期望。
假如一個飽讀詩書的才子,在鄉試的時候,出了意外,就要等待三年,若是會試再出了意外,又要等上三年。
這樣裡外裡算起來,最少就是六年。
可一個讀書人的青春,又有幾個六年可以等待得起呢?
這個弊端陳小九心知肚明,他決定改組科舉,將鄉試和殿試改為一年一考,並且鄉試排在前面,殿試延後兩個月考試。
如此一來,考中鄉試的舉子、便可以緊接著進入京城會試,既不耽誤青春,也有助於朝廷網路人才!
另外一條,便是改革考試內容,。
往屆的考試,為顯示出才子多麼的博學多才,將《詩》《書》《禮》《樂》《典》的作用,誇張的放大,而將《策論》的作用,卻無限制的縮小,而這對於選拔人才來說,完全就是相悖的。
《詩》《書》《禮》《樂》《典》晦澀艱深,有些東西更是糟粕,是毒瘤,是過時的迂腐思想,憑著這些陳年老舊的東西,又如何能治理朝政?難道誰的詩做得好,誰的字寫得好,就一定能治理好朝政嗎?
當然,陳小九這些心裡話當然不會說出來,真話傷人,往往要披著一層外衣,透過靈活的手段解決掉。
所以,陳小九決定,至少在今年,便一定要減少《詩》《書》《禮》《樂》《典》的比重,而將《策論》的作用,提高到一個很顯著的地位。
策論,就是根據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一事一議,一篇文章只表達一個觀點,簡潔而有力,犀利而練達。
而透過考生的思想、內涵、世界觀、價值觀,來判定考生的品德cāo守、應變能力、政。治智慧!
以上兩條,都是在純理論上過篩子。
而陳小九更計劃在理論知識達標的基礎上,在進行現場實戰,實地考察考生的應變能力、觀察能力。
陳小九思索許久,決定追加一個情景劇的審案模式。
找一些群眾演員,表演糾紛、矛盾、利益牽扯,讓才子們根據情景劇,當場分析,當場斷案。
憑藉斷案的結果,便可以判定考生的實際cāo作能力、觀察能力、管理能力,也好做到人盡其才。
陳小九計劃好了之後,便在第二日清晨,將自己總結的“改革科舉制度,修訂科舉內容,新增實測審案”三條建議,寫成書面奏本,呈給皇上與眾位大臣預覽。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朝堂這些官員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渾然沒有想到陳小九會如此大刀擴福的進行改革。
陳小九這一個突兀的計劃,完全把蕭丞相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完全可以揣測道陳小九的‘良苦用心’。
丟擲陳小九想要做科舉改革的奠基人不說,這廝分明是想先入為主,妄圖透過干涉科舉改革,讓自己順理成章的提前成為這次科舉的主考官。
蕭丞相心中慍怒,急忙向袁卓建使了一個眼色。
袁卓建領會,急忙出列,陳詞道:“啟奏皇上,末將以為陳大人所言荒唐無度,不分主次,實乃幼稚之舉。”
群臣終於安靜下來,也知道蕭丞相又派人出來發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