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認識的故事,第五節敘述翠翠如何與大老認識的故事。從第六節起故事又回到現在,也就是今年端午節,又是順敘。第六節到第十節敘述了今年端午節上發生的故事,其中還有插敘,追憶往事,如第七節老船伕想心事時想起了“前幾天”大老同他的一次談話。小說最後一段還用了預敘的手法,哪“也許‘明天’回來”。小說敘事的文體時間與故事時間的表達如下圖所示:

在文字中的時序:123456789101112

在故事中的時序ABC1C2DEFG1G2HIJ

(A:老船伕五十年來的擺渡生活B:船總順順的故事C1:十五年前翠翠母親

與軍人的戀愛故事C2:翠翠母親與軍人及楊馬兵的三角戀愛故事D:前年端午節的故事E:去年端午節的故事F:前幾天的事G1:今年端午節的故事G2:今年端午節的故事H:天保託人說媒以及翠翠與二老、大老之間的愛戀故事I:老船伕去世及喪葬J:二老也許“明天”回來)

從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說《邊城》的敘事,整體上是順敘,這也符合中國敘事的傳統,中間有大小三個插敘或倒敘用來追憶往事,並且敘述者還用了預敘的手法,可見小說敘事的時間藝術是十分豐富的。小說敘事就是把發生在一個立體空間裡的故事以話語的方式重新“投射到一條直線上”,為此敘述者有時必須歪曲時間。並且有的事件只作簡單的概要,有的事件卻作詳細的描述。《邊城》中對過去的事只作概要,對現在發生的事詳述,對將來的事也略述。這就是小說敘事中時距的變化,也是小說內部的節奏,特別是小說有大量的描寫也使節奏明顯放慢,整體上小說《邊城》的節奏是舒緩的,猶如一支牧歌,那麼悠遠而又動聽,令敘述接受者回味再三。小說敘事中寫了三次端午節的事件,可以視為對同一民俗的重複敘述,可見敘述者對民俗的重視,也體現了敘述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

實際上,這種順敘的敘事方式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即崇古貶今,長幼有序,先尊後卑,這也是中國儒家的時間觀,實質上儒家的倫理觀也是時間觀的體現,這種時間觀反映了儒家的天地倫理、君臣倫理、男女倫理、父子倫理和兄弟倫理,因為儒家認為先有天后有地、先有君後有臣、先有男後有女、先有父後有子、先有兄後有弟,並且前者尊後者卑。這種敘事形式上的特徵其實暗含著儒家倫理的本質特徵。這種時間觀也與社會的重資歷以及民間的排輩份等觀念暗合。這也是中國古代小說主要採用順敘方式的根本原因。

第二節“塔形”結構與儒家倫理

關於小說敘事中的結構,楊義說:

中國人對結構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是結構之道;一是結構之技。西方的結構主義的很多議論實際上還停留在結構之技的層面上,而中國人更重視結構之道對結構之技的支配作用。這樣談論結構,我們才能理解結構的多層性和整體性,才能理解結構同文化與人的內在關係。

小說《邊城》敘事中,一開始就從邊城的大時空寫起,小說第一節第二節敘述了邊城的風土人情和地理民俗,氛圍是古樸的、傳統的和優美的。尤其是第二節敘述者不惜筆墨詳細地地敘述了邊城的山水地理和人情風俗,空間是遠離大都市的邊地,時間好像是一個古老的遙遠的過去,一開始小說的氣氛就籠罩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在這樣的大時空下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敘述接受者似乎能猜著幾分。小說的第一節和第二節的故事實際上是並列的,是整個小說的大時空,大環境,大氣氛。小說第二節開頭寫道: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櫚子。上行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