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初中分四: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雲:‘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雲:‘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
癸一、正明其境
癸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癸一、正明其境
如百五十頌雲:‘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贊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雲:‘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癸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應歸之相分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苦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贊應贊雲:‘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抉擇中略說四事:
癸一、知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而皈依者,須能憶念皈處功德。
其中有三: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子一、佛功德
今初分四: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