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近十年,太子變了,變得暴躁易怒,變得好色而百無禁忌。皇上也變了,對太子不再像以前那麼信賴,動輒斥罵,還幾次三番關太子禁閉。
因為變化的過程是一點一滴改變的,眾人只以為是皇家父子間生了嫌隙。
這很正常不是嗎?正在衰老但雄心未改的帝王,和風華正茂備受朝臣追捧的太子,任誰處在皇帝的位置,都會猜忌太子。
要知道,從古至今,皇家就沒有任何親情可言,父殺子,子奪父數不勝數。
所以這一對天家父子,在三十年的父慈子孝之後,終於走向猜忌,也是很能理解的。
然而事實卻是,太子的暴躁是因為藥物影響,等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無法治癒,而周朝也不能有一個暴君繼承人。
再加上或許太子的身體也支援不下去了,他的兒子還年輕,尚未及弱冠,而皇帝也不可能越過成年的叔叔,而封皇太孫。
所以太子主動退了一步,他和皇帝在下棋,利用謀反之事,下一盤大棋。
這盤棋局,牽扯到了所以皇子和朝臣,太子黨,各個皇子黨,京城的官員,江南的官員,以及勛貴們。
此次叛亂,就像一個超大的吸盤,把所有有心參與的人,都吸入其中,最後終將被新帝一網打擊。
而新帝是誰,也需要在此次角逐中,競選出來。
目前皇帝看好四皇子,因為他是嫡子,有能力還低調,也因為他的手段不凡。
但這不代表皇帝就完全選中四皇子了,太子叛亂是一場考驗,以生死為賭局的考驗,最終選對了的人,才能踏上那至高之位。
而選錯的,毫無疑問,將隨著太子一起下地獄,給他陪葬。
不錯!就是陪葬,無論是皇子還是朝臣,太子都已經拿死來賭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壓上自己的性命?
即便他們不樂意,皇帝也會讓他們樂意,下一任皇帝也會叫他們樂意。
桑語閉上眼睛,彷彿看到了未來血流成河的悲劇。
可這一切都是必要的陣痛,本朝立國近百年,才剛繁盛,就有了積重難返之勢。
當初□□太宗大氣,隨著他們打江山的,都被封王封爵,書裡只說四王八公,其實遠遠不止。
其實是有十王十公十侯十伯的,他們都受到了優待,並沒有鎮殺功臣,以至於到了現在,勛貴們的勢力扭結在一起,組成一股龐大到不容忽視的能量。
即便隨著時間的發展,有些勛貴人家落寞了,或者沒了爵位,就像林如海林家,原本就是侯爺,到了他這一輩,才沒了爵位。
可和林家詩書傳家不一樣,大部分勛貴都掌兵,他們又互相聯結,把同為勛貴的子弟拉入軍中,最終大部分軍權都在他們手裡。
索性之前每任軍中將領,都是皇帝的心腹,掌權也就掌了,皇帝還是能調動軍隊的,這也沒什麼。
可除了武將,文官其實也差不多。
文官大部分是科舉出身,可除了一小半,還保留清流身份,剩下的和勛貴,或者原本朝堂上的官有聯結,形成了不容忽視的黨爭之勢。
就比如書中賈雨村,就是由林如海推薦,走了賈政的路子,委派到金陵當知府。
賈雨村說到底是科舉出身,最後卻和賈家走到一起,這在本朝是常態。
而另外一個常態則是,一個文官進來了,需要投靠一方勢力,或者某個文官黨派,或者某個勛貴,甚至是某個皇子。
這樣錯綜複雜的局勢,不至於讓朝中無人可用,但很明顯,在做事之前,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己方的利益,以及打擊對手。
此次黃淮水災,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周朝這麼大,哪年每個天災人禍,只大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