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朝廷,從未如此混亂過。
整個臘月,崇禎都處於後金黃臺吉即將稱帝的無奈中。
後金很難對大明有什麼秘密,尤其是僭號改元這種需要長久準備的大事,情報早已透過各種渠道為明廷偵知。
但知道沒用,阻止不了,現在黃臺吉當皇上這件事,就連黃臺吉自己都阻止不了。
後金黃臺吉當下所處困境,其實跟元帥府的劉承宗差不多,都是長久以來積攢了太多戰爭壓力,迫切需要一個宣洩口。
尤其是劉承宗還比較輕鬆,內部壓力比較大,急於給部將封官;而黃臺吉面臨的情況,是外部壓力較大。
因為在稱帝之前,黃臺吉的身份,實際上是聯盟盟主,對那些盟國並無嚴格意義上的隸屬關係。
如科爾沁的汗、朝鮮的王,黃臺吉也是個汗,如何統治他們?
本來,這事緩一點也沒事,就像劉承宗這樣,八角城裡埋著林丹大汗,西寧城裡住著和碩特汗,漠南養著鄂爾多斯濟農,烏斯藏還壓著三個臺吉不敢稱汗。
畢竟都是講究實力的,只要實力大,元帥也能封皇上。
但後金最近兩次西征受挫,使黃臺吉威望受損,必須趁著各個盟國的反對貴族尚未抬頭,使各路首領請上尊號,稱帝定下主從身份。
雖然漠南都督府太滑頭,宣大和遼東的明軍也不好打,但收拾個朝鮮、科爾沁還有各路北元遺老貴族,對黃臺吉來說是易如反掌。
稱帝不是目的,目的是藉由稱帝,更好地統合滿洲力量。
而對崇禎來說,是真無奈呀。
這個時代,光怪陸離。
老祖宗幾輩子沒見過的離譜事,全讓他趕上了。
西邊一個邊軍老兵當了善戰漢人汗,跑出去繼承蒙古大統。
東邊一個建州女真要做勇士之國的天聰汗,要做崇德皇帝。
實際上崇禎對黃臺吉稱帝這事,本身很苦惱,但並沒有多生氣。
畢竟明金之間的戰爭早就常態化,稱不稱帝兩家都早就是死敵了。
何況,對崇禎來說,這世上有些事是他根本就不會考慮的。
比如,自己亡了國,大明完蛋了。
這是可以想象的,也有微小的機率發生。
然後宦官曹化淳篡位,當皇上了。
這也有更加微不足道的機率發生。
他都不會去想象,後金入關,統治天下。
這怎麼可能呢?
不可能,做夢都沒這麼做的,至多就是個金國。
但黃臺吉還是準確地踩到崇禎的尾巴上,年號。
崇禎的意思,是至高吉祥。
崇德的意思,是至高道德。
就是說朕缺德唄?
只不過惱怒歸惱怒,崇禎心裡也還是有點小慶幸的。
好在黃臺吉選年號,沒用個順德、崇順啥的,應了遇順則止的讖言。
這玩意早在也先那會就流傳開了。
相較而言,他這會其實更擔心劉承宗被黃臺吉這麼一刺激,也稱帝。
那個才是正經動搖大明統治的傢伙。
崇禎不信任的是他能見到的文官武將那些大臣,但是對自己見不到的北邊明軍基層士兵,實力一直非常自信。
黃臺吉的八旗軍確實是強軍,作戰勠力、凝聚力強,但明廷的北邊明軍也耐苦善戰,儘管打得比較憋屈,卻也始終以三頭六臂的姿態維持著戰略對峙。
這樣的對峙能維持,一在遼東、宣大明軍並非不堪一擊;二在黃臺吉在大明內線不得人心,即使打進邊防,也腹背受敵,站不住腳。
其勞師遠征,往往破城一兩處,便急忙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