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縉彥開賭了。
其實照折他一開始的想法,對劉承宗把他放進布政司當經歷的安排,是在心裡偷笑的。
雖然他早前的官職不過知縣,但說心裡話,對元帥府這種叛軍政權,進士出身的年輕官員,在心裡很難沒有優越感。
這個年代,三十一歲的進士,四年為官兩地父母的優秀履歷,都不用他自視甚高,明擺著宰相之才,誰視都高。
別說他在缺乏高階人才的元帥府能耐住寂寞,就是把他擱在大明朝廷,照樣也耐得住。
鍛鍊二十年,這人不毀在黨爭、戰亂裡,穩住了是鐵定能進朝廷中樞的。
促使他跳到元帥府唯一契機,就是覺得朝廷在這個大環境下,大機率是撐不了二十年了。
因此寧願到元帥府來坐個冷板凳。
種樹養兔,在沒人的冷清衙門裡一點都不著急。
先到先得,就當佔個位置,反正元帥府的地方治理框架很快就會搭起來,不然你咋治理地方嘛。
你早晚要用我。
可是張縉彥在陝西布政司呆了一個月,他發現元帥府這鬼地方名字是真沒叫錯,媽的跟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人家的基層框架就是一坨屎,沒有制度,非常野蠻,完完全全的人治。
元帥府能離譜到什麼程度?
就說新設立的隴西道,涵蓋了平涼、鞏昌二府,這一道的駐軍總兵是王文秀,其麾下游擊將軍楊承祖負責駐紮靜寧州。
靜寧州在籍百姓,一千八百三十人;駐軍,兩千一百二十人。
該州未設知州,最高官員是個通判,叫馬元利,曾為禮衙尚書、西營八大王張獻忠的把總,大元帥的延安鄉黨。
咱就說,他駐軍咋能比百姓人口還多呢?馬元利一個以剽悍善戰的基層將校,怎麼就當了主管運糧和水利的通判了呢?
但還真挺管用,馬元利成日裡送來的公文,都是計劃讓百姓墾多少畝地,在遊擊楊承祖的協助下修了幾道渠。
甚至修個渠還得跑到平涼府借人。
要麼就是報告漠南都督府哪個將領的家眷過去開墾土地了。
其實這還算張縉彥能理解的官員公文。
可是到十一月下旬,遊擊楊承祖的報告就比較奇怪了,他說農閒了,要把整個靜寧州的百姓帶到平涼府過年。
張縉彥心想,這個楊承祖不得讓劉承宗剁了?
沒有。
非但沒有,大元帥還對這個主意大加讚賞,親自批示,讓他過去讓客居韓藩的肅王管飯,順便催促肅王給朝廷打報告要祿米。
肅王不僅管飯,還真送了一封信過來,讓西安府轉呈朝廷。
禮衙的韓王看見信,當場點了韓藩宗室出身的侍從,把信送到韓城。
沒幾日,朝廷的回信就來了。
皇上寫的,字句斟酌,用詞得體。
但意思就是因為藩國失陷,肅藩在外的財產都被沒收了,但祿米還是要給的,朝廷不會不管——你找陝西布政司要。
皇權,在張縉彥眼中轟然崩塌,碎了滿地。
但肅王緊跟著就真把要祿米的公文打到了元帥府禮衙,禮衙也真管。
韓王二話不說,就把這份祿米攤派給了陝西地方的韓城縣。
張縉彥親眼目睹了這些把國事政務當兒戲的強人作態,整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極大衝擊。
直到那個時候,張縉彥才真正意識到元帥府三個字的含金量。
這就是個元帥府,一切權力歸於武夫。
他們在廣袤疆域之中,根本沒有成熟的政治、等級框架,所有東西都被裝進軍事框架之中。
俗話說皇權不下縣,指的是大明的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