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八十章 寧夏鎮

寧夏,古稱朔方。

賀蘭山環西北,黃河繞於東南,其地險固,為關中遮蔽,河隴之咽喉。

其地雖小,南北不過百餘里,東西不過二百餘里,卻號為雄邊,在於地利。

這裡也一度被稱作塞上江南,它不僅是軍事重鎮,也是屯田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區,既有黃河西套的肥沃土壤,也有灌溉面積寬廣的漢唐二渠,得以使此地擁有數萬頃灌溉農田。

寧夏鎮軍民是光榮且勇敢的好漢。

在明初洪武三年,這裡曾經設府置官,但僅維持兩年,因韃靼勢大,太祖皇帝下詔棄地,徙民於陝西,使寧夏成為遍地空城的凋敝之處。

直至六年之後的洪武九年,朝廷做好準備,再度於寧夏移民設衛,派遣宗王建立藩國。

移民既有齊、楚、吳、越、秦、晉之人,也有達、藏、回諸土民。

有明以來二百年間,這裡常駐軍兵五六萬人,防守山脈隘口眾多的賀蘭山,雖分兵多處難以支援,仍能憑藉極佳的防禦工事、充足的軍需,維護腹內衛所的穩定,長久抵禦來自蒙古的侵襲。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寧夏鎮隨著洪承疇的移駐,正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甘肅失守以來,洪承疇在寧夏手忙腳亂,白天應對曹耀的騷擾,夜晚因朝廷沒來的懲處擔驚受怕。

而整個寧夏的軍隊,也在甘肅及南面腹裡的靖虜、固原諸衛相繼失陷,平叛大軍相繼敗北的環境下,氾濫起嚴重的恐慌情緒。

是以軍戶出逃、百姓遷徙。

面對這種情況,洪承疇的應對很糟糕。

西邊被曹耀打,東邊被周清搶,跟漠北三汗打了一仗,也談不上有什麼大斬獲。

不是因為沒能力沒才華,而是他的注意力,早就不在平叛上了。

實際上他和楊嗣昌一樣,都在外敵的威脅下,決定攘外必先安內。

只不過楊嗣昌對崇禎的獻計,是從整個大明的角度上。

而洪承疇的攘外必先安內,則建立在寧夏鎮的基礎上。

儘管是掌天下權柄的三邊總督,但是洪承疇再清楚不過,沒有陝西的經濟支援,就沒有三邊總督。

若他再將寧夏、延綏視為朝廷的臂膀,恐怕只有坐敗一途。

別人可以跑到山西去,他作為承擔三邊失陷責任的總督,進了山西恐怕最好的結局是下詔獄,沒準還會死掉。

洪承疇倒說不上怕死,就是有些不甘心。

他在寧夏覆盤了一次又一次,都不認為自己的部署有任何問題,總覺得差一點就能把劉承宗撲殺於甘肅。

元帥軍明明就該斷糧,那天山瓦剌千里迢迢給他運羊吃,這他媽誰想得到啊!

而對於去年曹文詔、白廣恩、卜應第、屠師賢、神光顯五營兵將南下兵敗,他倒是好理解的多。

畢竟在好幾個月的時間裡,他都忙著給朝廷寫奏疏,那些奏疏統統石沉大海,也不知道是根本送不進山西,還是因為要錢要糧,朝廷不予回覆。

不過現在都沒關係了。

洪承疇已經意識到,他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陳奇瑜不行、大明朝廷也不行。

人還是要靠自己。

在內心篤定不會有好下場之後,他有了一套完整的割據計劃。

攘外必先安內,他要經營寧夏,以期抗拒劉承宗的進攻,等待將來事情發生轉機。

因為延綏鎮地處毛烏素海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兼具農牧,既沒有高產的田地,也沒有優良的水草,但是能湊合。

地形在軍事上,決定了延綏鎮的主要策略是防守反擊,以一道邊牆為防線,三路分守進行區域性防禦,榆林鎮城總領防務。

當敵軍突破一道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