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對山西的賑災,看得很重。
因為元帥府是一個以陝西人為主的暴力集團。
這個年代,秦晉兩地的關係並不融洽,相反還有不少糊塗賬導致的仇恨。
先是延綏大旱,山西的地方官員為防引火燒身,下令閉糶,封鎖黃河渡口,阻斷山陝商路,不準晉糧入秦。
吳甡多次上奏、崇禎多次下詔,都沒人聽。
隨後則是數次秦賊大舉入晉,往往多行殺掠屠戮,以至秦人形象,在山西人腦子裡也無法跟良善沾邊。
劉承宗也不例外,山西瞭解他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是當年他幫過的人,能在這幾年禍患大亂中存活的恐怕也十不存一。
此次調秦糧入晉,於劉獅子而言,就是改善元帥府形象的方法。
當然因為是拿糧販給吳甡,間接地進行賑災,效果也很難立竿見影,需要潛移默化的時間。
但對他來說,不需要讓人說他好,只要知道他劉承宗和元帥府,大部分都是擁有善惡觀念的正常人,就已經足夠了。
因此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他結合各方面情況加以考慮,做出了調糧額度與價格範圍的決定,讓付仁喜帶回去給吳甡商議,能做就做,做不了就算了。
他的考慮,是不動官糧。
如果動用官糧,那他就會是送糧,扭轉形象,只為賑災。
而且肯定不會假山西官員之手,乾脆給韓城調糧,給左懋第下令讓他進山西賑災。
就算左懋第不想聽他的,韓城還有積極為皇上分憂的薛國觀,絕對樂於促成此事。
但元帥府在西安雖說還有糧草,但支撐這場勞師動眾的戰役,官糧已所剩不多。
何況,哪怕官倉仍有大量餘糧,往後難免連年災荒,劉獅子總要手裡頭有糧備著賑濟自己。
否則對手下的秦人而言,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嗎?
所以這份賑濟山西的口糧,需要調動陝西民力,或者說他是盯上了西安府的民間餘糧。
劉獅子的主意,是由民間商戶自行採購萬石餘糧,販往韓城,由山西採買裝運,二兩的定價,就是既保證讓人有得賺願意幹,還要卡著不讓商戶賺太多。
若賺太多,巨利衝擊則會讓民間餘糧大量流入山西,到時候事情也麻煩。
劉獅子給西安知府趙躋昌寫了封信,命其招商民備糧五萬石,準備販入山西。
同時還給韓城的左懋第寫信通氣,將其準備販糧賑濟的事盡數告知。
當然了,他倒沒有自大到認為山西巡撫吳甡一定會聽他的話。
但吳甡聽不聽其實無所謂,大不了西安商民買糧的錢由他出,這筆糧山西官府不買,他就派張天琳找王自用引路,以軍隊護送糧食,進山西賑災。
反正他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
只不過他沒想到,這邊剛把信經土默特送回去,大軍向東開拔還沒兩日,付仁喜就又火急火燎地追出來了。
劉獅子聽了塘兵報告,說付仁喜又來了,心說吳甡夠急切的。
他甚至懷疑那邊的官員就在邊牆內等著,交流完就又把付仁喜遣回來了。
卻沒想到,他猜中了開頭,卻沒猜到中間。
大明官員確實就在邊牆內等著,只不過等在邊牆那邊的人不是山西撫臣吳甡。
而是三鎮總督梁廷棟。
付仁喜再度出邊,為的也不是賑災的事。
劉承宗立馬道旁,大隊仍在馬蹄在草原踏出的道路上埋首向東行。
就見付仁喜風塵僕僕地自揚塵中跑出,馬在後面被親隨牽著,一路跑到近前,氣喘吁吁道:“大帥,別拔營,遣軍入邊吧!”
劉獅子腦子都沒反應過來,臉上五官都快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