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三十章 禮樂藩屬

劉承宗總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但稀奇古怪的點子。

就比方說軌道馬車,但軌道具體怎麼建設?劉獅子不知道,這項大任就又丟在了劉承運的肩膀上。

這可苦壞了承運的小腦瓜兒,他還沒二哥懂呢!

隔了上千年,誰又能知道秦朝的軌是什麼軌,但劉獅子保守估計,有了這條貫通河湟的軌道,他們的糧食路耗應該能降低一半。

承運聽見這個就笑,他說二哥你也太保守了,只要你想在河湟解決路耗的問題,就算沒有這條軌道,照樣能把路耗減少一半。

承運一直掌管河湟五鎮的徵糧、運糧以及生產建設,河湟谷地存在什麼問題,整個元帥府都沒人比他更清楚。

如今河湟谷地的均田買賦已經成為常策,這片土地的生產能力也被完全開發,雪山融水能保證旱澇保收,每年收上的糧食已有定例,最理想的情況下,能達到二十五萬石成糧。

若是徵收原糧,則是三十七萬石。

其中二十八萬石是固定的,來自河湟谷地八千頃良田,餘下九萬石則來自河湟山地的三萬頃土田。

儘管如今居於山區的土民也越來越多被編戶齊民,但山地產出本身很低,能拿出作為商品糧交換日用的更少,因此儘管有更多的土地,卻存在更低的產出,但另一方面山民種植農作物不受限制,因此也是元帥府馬草、藥草、木材等物資的重要產地。

這些糧食在徵收入庫以及製成軍糧的過程中,就存在大量空耗,這是劉承宗等人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

元帥府前身是一支流浪到青海的孤軍,自身佔據一無所有的不毛之地,面臨舉目皆敵的環境,一切都要由從頭規劃。

在當時面臨的環境下,成本根本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一切生產建設與規劃的基石都是安全。

新城的府衙和市場、日月山鐵廠、作為手工業基地的俱爾灣百工局、新城書院,西寧城裡的廒倉,青海湖北岸的水師衙門兵糧加工廠,這些軍事要地統統都建設在河湟谷地的最西邊。

畢竟那個時候,誰都不敢把廒倉擱在蘭州黃河邊上,或者根本沒在自己掌控之中的碾伯所。

整個河湟谷地的均田買賦政策,也圍繞著這些地方,銀錢出自元帥府衙,日用品生產於百工局,這些東西每年向東依次押運至河湟五鎮驛站;同時五鎮各鄉保完糧,這些糧草運到五鎮就存在一份微小的路耗。

五鎮再運送糧食和分銷百工局日用品的銀子回到西寧廒倉入庫,西寧再送到青海湖加工——以前這樣乾的問題不大,軍糧到了水師衙門,大軍不是開赴河卡草原,就是奔赴河湟東邊打仗,來回運糧都很近。

可現在不一樣了,西寧以西,不需要運糧,就算遠征葉爾羌或支援天山,那也輪不到他們運糧,元帥府根本沒有這份運力,而東邊,戰爭前線是距離青海湖近千里的臨桃鞏昌。

以河湟最東端的東關鎮為例,一份糧食從這裡運至水師衙門,是五百里;水師衙門加工成軍糧,再運回蘭州,又是五百里,啥事都沒幹就一千里出去了。

這也是承運只說河湟修路而不提青海湖的原因,他建議劉承宗把水師衙門拆分,只留下一個處理鹹魚、燻魚的部門,其他加工軍糧的人員、技術都向東遷。

劉承宗很慎重地考慮了這個建議,他提出修建西蘭軌道,確實有一時心血來潮的成分,但聽了承運對河湟路耗的分析之後,反倒是真堅定了修建軌道的想法。

元帥府的行政建制,必然要遷往蘭州,有些東西,比如官府吏員、公文件桉,好遷;但也有些東西,諸如鐵廠、礦山、軍器局,不好遷。

可這些部門不向東遷,元帥軍的所有軍事物資就要從千里外開始運送,代價未免太過高昂。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