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三十五章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崇禎七年爆發在宣大防線上的戰爭,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它跟黃臺吉想的不一樣,之所以不帶火炮,一來是自己從沉陽啟程就拉了三萬出頭的滿洲八旗和漢軍,這樣的兵力明顯不足以攻打明軍一鎮。

火炮對夯土結構的堡壘、城池沒有威脅,在攻守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是壓制,攻軍火炮能壓制守軍火炮,就能有效減少攻城軍隊死傷,甚至敲掉整面城垛讓守軍不敢上城,直接將戰鬥推入巷戰。

另一方面則是黃臺吉確實沒那個運力,後金面臨的戰爭環境跟劉承宗不一樣,使用的火炮鑄造技術也不一樣,他自主鑄造的紅夷炮都是用失蠟法制作出貨真價實的大炮,六千斤一門。

而運送物資,在重量上有臨界點,超過一個重量,就要投入多倍牲畜,以達到一頭的效果,二牛拉車能輕鬆拉動一千二百斤,而要想拽動六千斤的東西,就要投入二十頭牛。

他用於震懾蒙古的兩門大炮,拽過來就用了四十頭牛,單是運五十門大炮,就得湊一千頭牛,這一千頭出重役的牛每天吃草料兩萬五千斤,從出兵到現在五個月,就得吃掉三百七十五萬斤。

他如果有能耐組織這樣的運力,還需要背井離鄉跑到漠南打仗?

他沒想到蒙古草原上的情況,更沒有想到進入宣大防線後的戰況——戰事順利,戰鬥也打得很好,但後金打不起這樣的仗,尤其是跟大明打不起。

小規模遭遇戰無法殲滅明軍、攻城戰無法攻克明城,處處以接近一換一的戰損,跟宣大邊軍在二道邊牆內進行無意義、無休止的野地浪戰,換命換得黃臺吉心慌。

再這麼換下去,明軍的各路援軍抵達,那後金不就被換沒了嗎?

崇禎也是這麼想的,儘管這場戰役的開局,明軍打得不算很好,自始至終也沒打出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就像黃臺吉對戰事不滿一樣,驍勇善戰的後金軍沒能吃掉任何一支明軍部隊,驍勇善戰的宣大邊軍也沒能吃掉任何一支後金部隊。

這是因為宣大防線兵力較少,等各路援軍抵達,肯定要給後金軍來一場大的。

但實際上,這場湖裡湖塗的戰役打到這個時間節點,雙方都已經是拼盡全力的最好表現了。

明金雙方的統治者都對進行到此時的戰役非常不滿,差別只在於,黃臺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感到焦慮,正在竭盡所能地為己方尋找撤退時機;而崇禎皇帝則對接下來的戰爭充滿期待。

然後……援軍沒來。

傅宗龍那邊負責組織薊鎮、密雲、山海關、寧遠抽調三萬援軍,軍隊根本湊不齊。

他自己手裡就標兵三千,山海關先派來五千人,由副將王應暉率領,這人崇禎元年因為侵吞剋扣軍餉被扔到詔獄裡了,剛被放出來沒多久;寧遠那邊的吳襄說要湊六千人出兵,但手裡就五千,朝中言官一罵街,他還要耍性子自己先走,又被傅宗龍好說歹說勸回來。

兵才湊了一半,出事了。

黃臺吉深感兵馬圍著應州城不是個事,大幾萬的後金軍入塞後專注攻戰卻一事無成,大同城裡的宣大總督張宗衡也不怕他,滿洲兵也是人,處處受挫哪兒還有什麼士氣可言?再這樣耗下去,他就完了。

算來算去,此時不計一切代價攻陷一座城池,是符合利益的。

一來能補充軍需,二來是振奮軍心,三來也能震懾明軍。

更重要的是,後金軍前番四處圍堡邀擊,起到了作用,降人嚮導報告東邊有個靈丘縣,幾年前那裡有個叫一綹白的頭目起事,在靈丘、廣靈一帶影響很大,他把西城牆拆了,後來一綹白雖然被官軍鎮壓,但朝廷沒錢撥款,西城牆到現在都沒修好。

黃臺吉先讓人在營地裡扎稻草人兒,假裝大軍依然屯於應州城外,然後給大同寫信嘲諷宣大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