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芳起初收到張天琳勸降的訊息,並不願投降。
因為他的軍隊並未受到太大損失,原本有七千人,打了一下午還有六千多。
儘管他知道自己肯定不可能在這個戰場上取勝,卻也覺得就這樣投降,太憋屈了。
哪怕丟下裝備,一股腦跑到河邊,能從浮橋跑的從浮橋跑、不能從浮橋跑的從渭水泅渡呢,他至少還能帶回去五千人。
畢竟他的兵都生長在五溪之間,人人都會水。
更重要的原因,是張天琳說話不好聽。
一張嘴那意思就是你菜得摳腳,自己琢磨吧,七千人被我五千人摁著打,如今我軍兩萬之眾,真動手一瞬間就把你打得滿地找牙,如今趁大帥賞識你,還不投降等著投胎呢?
就先不說別的,單說楊正芳看見這信,就像單騎出陣找張天琳單挑。
他尋思若非我部騎兵犯傻逼,失了側翼掩護,我七千山兵健兒豈能被你五千騎壓著打?
當場一封號稱要與兩萬元帥軍決一死戰的回信就送到了張天琳手上。
不過這回信對劉獅子來說,並不出乎預料。
劉獅子很清楚張天琳瞧不起手下敗將的性格特質,之所以還是要讓張天琳去勸降,目的也正是要利用他這點特質。
人需要比較嘛。
沒有張獻忠的二百五,怎麼體現劉大帥的關懷下屬?
沒有張天琳的倨傲,又該如何體現大元帥的禮賢下士?
片刻後,一名背插小旗的元帥府傳令兵,就攜劉承宗的親筆招降信,馳馬入了楊正芳的軍陣。
楊正芳都已經命軍隊準備誓死一戰了,鎮筸兵的各級軍官都在鼓舞士氣,試圖重新振奮起疲憊的軍心。
他們告知每一名士兵,離太陽落山還有一個時辰,只要我們撐到那時候,就算大不了留下裝備趁夜泅水渡河。
但在此之前不能逃竄,敵軍騎兵甚多,一旦散陣逃竄,會被敵騎追殺至水邊淹死。
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鄉黨,士兵們對楊正芳本就格外信賴,這會又知道到了絕境,因此人人承諾,不到天黑絕不散陣。
因此這送來的第二封勸降信,楊正芳看都沒看就丟在地上了,甚至還想抬腳踩上一腳,以展現自己決不投降的決心。
好在傳令兵是個能說會道有膽識的,身處敵陣也不懼怕,彎腰撿起勸降信,重新面無表情地雙手奉上,道:“將軍,大元帥親筆,還是看看為好。”
聽見大元帥親筆,楊正芳愣了愣。
又對上傳令兵堅定的眼神,楊正芳最後還是接過書信,道:“既是元帥親筆,我便看看。”
不過剛拿到信看見第一眼,楊正芳的瞳孔就猛地放大。
信封上:兄長親啟。
“今日戰於塬上,我兵多而彼兵寡,祖寬將軍亡於陣中被創七處、雷時聲將軍兵敗逃遁河南,唯兄長所率鎮筸軍於河北列陣而戰,節制精明盡忠盡職,弟欽佩至極。”
“事已至此,敗軍之責不在兄長,歸鄉尚有渭水阻攔,天時地利俱在我手,不如受我整編,帥府願以參將兩員、營兵四千之編制虛位以待,不知兄長及營內諸位兄弟意下如何。”
“如願受我節制排程,握手言和歸於一家,攜手共謀大事,則輕傷管治、兵糧管飽,為新附兩營關餉白銀四千兩,另許兩千執意歸鄉軍兵卸除軍械,各給白銀五錢還鄉路費。”
“陣中就書,楮墨有限,不盡欲言,萬望兄長以將士性命計,細細思量,我軍於此列營三刻,靜候還書——弟,劉承宗。”
楊正芳都看傻了。
這他媽什麼人啊!
勸降就勸降,難道不該說點天時大勢啥的場面話?你這倒好,上來就輕傷管治、兵糧管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