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衛開城獻降,跟別人關係不大,主要是朱侯己工作做得好。
朱侯己決定投降,不是因為畏懼,而是劉承宗碰巧用對了勸降方法。
朱侯己是個瞻前顧後的人,瞻前顧後的性格,潛在心理是希望周全。
能收集到足夠的資訊,做出決定叫深思熟慮;收集不到足夠資訊,不能做出決定,就叫優柔寡斷。
說白了就是貪,希望做的每個決定都十全十美,都能利益最大化。
如果沒有外部影響,他可能到馮瓤發起攻城都還停留在下決定那一步,因為不管他怎麼做,站在指揮使這個位置上守城,就不可能周全。
但大明在那一天一夜裡沒給他任何有用的資訊,而劉獅子的勸降信給他指了條明路,幫他刪掉了多餘的資訊,只留下這場戰役他需要考慮的事。
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降。
做選擇簡單多了,因為這本身不是個問題,丁國棟在嘉峪關沒守住、趙之瑞在肅州沒守住、李鴻嗣在甘州沒守住、楊嘉謨在高臺也沒守住,他朱侯己憑什麼在這個時候守得住山丹衛?
高臺之役為甘肅明軍帶來最壞的影響,並非甘肅籍大將楊嘉謨的陣亡,讓人們意識到劉承宗不可戰勝。
而是在甘肅東部的軍官兵弁意識到這樣的情形之後,涼州方向沒有在短時間內組織甘州以東的山丹衛、永昌衛周圍七八十座堡壘要塞,沒有建立甘州之後的第二道防線。
換句話說,這裡的明軍既沒有被組織防禦,也沒有被告知命令……因為整個甘肅,都隨著楊嘉謨陣亡、李鴻嗣潰敗、王性善被俘而嚇破膽了。
所有人腦子裡都有一個共識,元帥軍自嘉峪關外勢如破竹,僅僅三個月推進至甘州一線,那麼當鎮守大將統統陣亡,劉承宗的進軍速度只會更快不會更慢……半個月足夠推進到涼州城下了。
他們的軍隊甚至跑得比明軍的傳令兵還快,根本不需要再在甘州東邊構置什麼一衝就破的二道防線,直接在涼州佈置防線就夠了。
就連洪承疇,都沒想到劉承宗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卻被降兵帶來的組織退化拖在甘州整整半個月。
在他的規劃裡,以山丹衛、永昌衛為中心覆蓋的甘東堡壘要塞群,能在楊嘉謨陣亡後拖住劉承宗十五天就燒高香了。
他做夢都想不到劉承宗會在這種時候,趴在甘州一蹲就是十五天。
這段時間對元帥軍來說挺充實,三個三千多人的標營重新整編為三個五千多人的大營,裝備得到加強,補給也有了新的章程,獨立作戰的能力變強了,整體上作戰編制還沒有變化。
張天琳、高應登、魏遷兒這三個大營參將是摩拳擦掌,他們的刀子已經磨利了,只等著大元帥發兵向東,看看誰能從大明身上再砍下一塊肉來。
餘下幾名參將也沒氣餒,沒編到戰兵營的降兵還多,都被扔到甘州諸衛屯田去了,後頭立了功,他們也能把手下標準營的編制整合成大營。
儘管戰事封賞要等到平定甘肅以後了,但目前明眼人誰都能看得出來,這大營的參將在官銜上肯定要比標營高。
但是對甘州以東的三座城來說,就有點提心吊膽了,李鴻嗣的潰軍一窩蜂地往東跑,把兵敗訊息傳得哪兒都是,勢如破竹的元帥軍就像一把刀子懸在頭頂。
諸衛守將夜不能寐,一連半個月,整個甘肅東部的軍兵沒人能睡個好覺,生怕睡熟了,到時候劉承宗的軍隊像潮水一樣湧來,把他們淹個屍骨無存。
就在這個時候,山丹衛開城獻降,僅僅三天,馮瓤跟劉承宗的書信傳了兩個來回,先是馮瓤派人告知山丹開城的訊息,劉承宗傳送回信,安撫朱侯己初降的驚懼心思,告訴他準備一份開城前夜立下功勳的名單,等他過去予以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