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的要求令楊鶴感到神奇。
這個人身居西海,居然知道紅薯土豆。
楊鶴知道哪裡有紅薯土豆,北直隸的皇莊。
近幾十年,不乏有官員力主推廣這兩種農作物,但推廣並不順利,它們的優勢並不大,所以種植最多的地方只能是皇莊。
作為新傳入的農作物,人們對它們的接受能力遠不比玉米,玉米是好東西,可以作為麥子的替代品。
土豆和紅薯的產量都挺高,一畝地出個二三百斤問題不大,但這倆的產量很虛、因為水分大,一個人吃八兩白麵能頂一天,但吃半斤紅薯,撒泡尿又餓了,把自己噎死也吃不飽。
同時也因為水大,不易儲存,最關鍵的阻礙還是社會結構……地主不認這玩意。
要交糧了,地主把官鬥往大院一擺,佃戶推著小車運來二十五石麥子,再送上兩隻活雞,非常簡單就能讓地主婆心滿意足,真懂事,明年地還佃給你。
人家把官鬥往那一擺,佃戶哐哐往裡倒上二十五石紅薯,不說會不會被地主打死,肯定能直接完成從佃戶到失地流民的階級變遷。
石是容積單位,一官鬥能盛十七八斤小米,至多盛十一二斤紅薯,它還不頂餓、不好儲存,放著放著就壞了,做成粉一斤原糧出不到五兩。
營養搭配隨吃隨有是達官貴人的事,早在隆慶年紫禁城的鵝灰池就有燒炭的蔬菜大棚,但佃戶要考慮的是種一年糧食能不能吃一年。
想讓這東西當主糧,能打八十斤麥子的爛地,種紅薯土豆得出三百二十斤才划算;打二百斤麥子的肥地,種紅薯土豆就得出八百斤才划算。
崇禎爺家裡皇莊的地也打不出八百斤土豆子。
除非在太湖那種極其肥沃的田地種上兩季,出個一兩千斤也不是沒可能,但那邊種水稻精耕細作能出六百斤。
在太平年景,土豆、紅薯最大的價值就是歇地。
連著種主糧或經濟作物,耗盡地力,如果想讓地歇著,就種豆子,豆子能養地;但若不想讓地歇著,就種土豆,因為土豆不能養地但也不耗地力。
當然這兩樣東西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在生活水平極差的地方,餓歸餓、吃了瘦歸瘦,但它能吊住命。
歸根結底,還是旱災來得太急太快,沒旱災和流賊影響的地方,種植傳統作物更划算,有旱災和流民影響的地方,種啥都晚了。
楊鶴在心中做了一番計較,平心而論,劉獅子的三個要求,陝西的貿易、蘭州不修堡子、找點紅薯土豆,都屬於對天下有好處的建議。
想到‘天下’,而非‘大明’,就說明劉承宗那套大明藥丸的理論,深入人心。
擱三年前這事兒沒人信,但放在這會,大明局勢最壞的崇禎六年,楊鶴隱約信了。
不過這事兒對楊鶴影響不大,完不完蛋他都是一大把年紀的人,即使朝廷必將完蛋,也不至於這麼快,既然如今朝廷還在,他還是朝廷大員,就要勇於任事。
大明眼下最重要的幾個敵人,後金、流賊、登州叛軍都是談不攏的,唯獨西北的劉承宗,大戰可以避免,有遼東的例子擺在眼前,大明確實打不起曠日持久的西北大決戰了。
因此在遞交給皇上的書信中,楊鶴毫無保留地陳述劉承宗三個要求,並將這場五帥喪師、痛失河湟的戰役,歸咎於陝西在糧餉不利的條件下封鎖邊防蓄意生事,著重提及劉承宗可以不與朝廷為敵,不要惹他。
不過劉承宗從蘭州左近一百七十八家掠出五十萬石糧食的事,楊鶴沒敢給崇禎提。
他倒不是怕崇禎皇帝急眼了向劉獅子學習,也去抄富戶的家。
關鍵是怕崇禎爺抄不到這麼多糧失望,失望還好說,但失望之後抄家造成的不良影響到來肯定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