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州北部邊牆之內,有條北大河,河北守著座低矮平山的地方叫馬蓮灘,土地板結遍地鹽鹼。
馬蓮也叫馬藺,是一種耐鹽鹼的植物,常生於過度放牧的鹽鹼草場,葉子可以做牛羊駱駝的飼料、還能造紙和編織工藝,根能做刷子,花入藥能利尿通便,種子入藥能除溼熱、止血、解毒、退燒、驅蟲,一身是寶。
但是在崇禎七年的三月初十傍晚,對馬蓮灘上大片剛剛從枯黃返青的馬藺草來說,它們唯一有用的特性是不懼踐踏。
因為西北的兩支塘騎正在這片鹽鹼灘上廝殺遊鬥。
塘騎見塘騎,同樣裝束同樣出身,談不上新仇舊恨,雙方各為其主身不由己,作戰的目的也只是遮蔽戰場,因此往往以弓箭、火槍互射,不約而同的拒絕近身格鬥。
肅州參將趙之瑞風塵僕僕地出現在平山,看著山下塘騎交鋒的馬蓮灘,目光冰冷。
兩個晝夜,跟在張天琳屁股後頭吃沙子,在防區兜了二百里地的大圈子,丟掉兩座堡壘一個牧場,兩山口營地也被焚成廢墟,如今青煙就在他們身後飄著,讓他們憋了一肚子火氣沒處撒。
趙之瑞並未被怒火衝昏頭腦,因為戰場情況不對勁。
他的塘兵是前出大隊二十里地追著敵軍殿後塘兵打過來的,元帥府的殿後塘兵一直且戰且退,他的塘兵一直窮追勐打,直到進入馬蓮灘,那些殿後塘兵的戰線穩住了,轉頭跟他們廝殺起來。
在一個退一個進的過程中想要僵持,退後的軍隊需要付出多倍代價,因為他鋪開二十里的塘兵會陸續增援進來,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他們本該佔據上風,戰線已逐步鋪開,雙方近二百名塘騎在戈壁上組成互相擠壓的戰線,仍舊未能衝破敵騎在馬蓮灘上的封鎖,那就只意味著一件事——敵軍主力回頭了。
這種場面對異族將軍來說可能會被擠壓的戰線嚇住不敢亂動,但是對趙之瑞來說,就差把動向寫封信貼臉上了,等於明牌。
敵軍的來路,他已經透過邊牆傳來的塘報有所瞭解,領兵將領叫張天琳,是個從前在陝北落草為寇的邊兵管隊,諢號過天星,從前榆林鎮魚河堡的,如今是憨汗劉承宗麾下參將。
魚河堡這個鬼地方出能人,趙之瑞看見這出身就對張天琳心有輕視,心說魚河堡出來的,肯定是劉承宗嫡系,多半沒啥大本事,靠關係上來的。
想想也是,魚河堡出來的,就這資歷,肯定是陪劉承宗打滿全場了,有真本事,怎麼著也得佔個帥府五虎的位子吧?
甘肅將領對元帥府瞭解不多,他們認識的大將只有河湟大戰中一展身手的楊耀和王文秀,這倆人都是固原譁變逃兵,按理說不是嫡系,戰後都封了旅帥,元帥府一共有五個旅帥,分別是楊耀、王文秀、巴桑、謝二虎、莫與京。
趙之瑞聽說過楊耀和王文秀,他還知道莫與京,那以前就是朝廷的參將,至於謝二虎、巴桑有什麼能耐他不知道,卻也知道來路。
這五個人在趙之瑞心裡,就分別代表著元帥府的老流寇、韃子、番子、降軍。
打滿全場的張天琳若真有能耐,能叫別處來的外人騎在頭上?顯然魚河堡那幫人都沒大本事。
趙之瑞的判斷其實沒啥問題,只不過一開始的條件錯了,張天琳不是劉承宗嫡系,甚至如果這傢伙晚點落草,很有可能劉承宗會是張天琳的嫡系。
儘管到現在他也沒弄明白元帥府的編制,張天琳這個參將怎麼就領了五千多人馬,但至少這五千多人的塘騎規格跟官軍一個營沒啥不一樣,都是一路二十四塘、每塘五騎。
這裡的路,是兵分兩路的路。
張天琳有兩路塘騎,馬蓮灘及北部邊牆這片區域沒有道路,都是戈壁和沙漠,沒有必要分兵,除非為了快速行進步騎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