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五十三章 五烽五炮

明代的甘肅是個簡單又複雜的的地方,它不是行政上的一個省級區劃,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而是一個軍事概念,一個鎮。

這裡是中原王朝掌控西域的重鎮,河西的一切都圍繞著軍事活動展開,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原軍人的後裔紮根於此,他們受皇命為戰爭而來,也終將為戰爭而死。

而在明代,人們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戰爭,而是繁衍,不計代價地繁衍。

從五萬繁衍到十萬,十萬繁衍到二十萬,二十萬繁衍到五十萬,五十萬繁衍到一百萬。

在西漢帝國滅亡的一千五百年後,河西人口終於重新回到趙充國屯田時代的盛況。

經歷宋元時代國土破碎、人丁凋敝,失而復得的河西故地與燕雲十六州,終於在明代同中原王朝再續前緣,對百里無人煙的華北再開發和針對遼東、雲貴、河西的開拓,是有明一代在疆域上最大的功績。

但凡事有得有失,任憑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不能估量百年之後的變化,明初的河西沒人,為安置移民,洪武元年下詔招民屯田,一人給糧田十五畝、菜地兩畝,免徵三年,有餘力者不限頃畝。

在河西這種明初人煙稀少漢番雜居之地,想要屯墾,宗族的武裝開拓必不可少,這便在甘肅創造出一大批與國同休戚的強宗大族軍事地主。

明代影響最為深遠的譁變,嘉靖年間的甘州兵變,應運而生。

在甘州兵變以前,北方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持續不斷的軍事壓力導致欠餉、鬧餉、譁變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但譁變只不過是士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正德朝之前,兵變發生的並不多,而整個正德朝兵變也不過僅發生了三次。

直到甘州兵變的出現,是第一次由鎮守甘肅總兵官李隆主導,藉由士兵的不滿,將甘肅巡撫許銘挫骨揚灰,朝廷處置失當,導致殺巡撫、掠百姓成為後來兵變的常例。

在那之後的嘉靖、萬曆、天啟直到如今,兵變數量急劇上升,各類兵變超過了一百次。

張掖城的甘肅總兵府,大將楊嘉謨坐在堂上,背靠懸掛整面牆壁的河西輿圖,皺著眉頭久久不語。

在他手邊,有一封前線傳回的急報,白廣恩兵敗的訊息已經為他所知。

楊氏在甘肅世代為將,在戈壁荒沙的甘肅,戰爭打得就是情報,因此楊嘉謨節制軍隊在軍法之外,有他自己的規矩。

以他行營駐節之地為中心的方圓一百五十里範圍內,所有軍隊移防抵達目的地或遭遇敵情,都要在第一時間向總兵駐地傳遞訊息,換馬不換人,兩個時辰送到總兵駐地,六個時辰批覆送抵前線。

之所以是方圓一百五十里,是因為祁連山到阿拉善沙漠的最遠距離是三百里。

情報一封接一封地送回來,從前線遇敵、李雲敗亡、白廣恩初勝到元帥府援軍抵達,直至最終被打得潰敗而還,劉燦的降兵還在回還甘州的路上,整場戰役過程就盡在楊嘉謨掌握之中了。

但他沒有任何辦法,因為楊嘉謨手裡沒兵,他的標營在莊浪河,駐軍營也被白廣恩送了。

甘肅有兵,張掖是河西的戈壁明珠,周圍甘州五衛遍地軍人,但楊嘉謨沒有辦法調動軍隊,因為這是個春天。

春天不應該打仗,尤其在這個河西旱災已顯露徵兆的旱年,更不應該打仗。

農事令甘肅諸多屯衛軍戶束手束腳,楊嘉謨拿著前線打了敗仗的千總劉燦急信,心中思忖著張天琳那句下次相見在涼州,對著身後河西地形圖苦思良久,有點舉棋不定。

楊嘉謨沒有動作,除了沒兵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跟甘肅的地理有關。

被沙漠和山脈夾住的狹長河西走廊,這裡從西到東肅州酒泉、高臺駱駝城、甘州張掖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