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應魁後來見人就說,東廠督公和高傑請他吃飯喝酒,但問他喝的什麼酒吃的什麼飯他全然不記得了,別人就說他吹牛逼,但馬應魁知道自己沒吹,但也真的記不得當時什麼菜什麼酒,因為他全程懵逼。 只記得常宇吃飯的時候告訴他,回去收拾一下行囊,待兩日後隨他離開去往濟南然後跟隨八達通的商隊去往山西蒲州找李巖。 馬應魁就問了句:“是那個八大柱國的之一的李巖麼?”得到肯定回答後他就激動起來:“是要打西安了麼?” 常宇沒料到一個小小的低階武將竟這麼關心局勢,竟也知在蒲州部署兵力是要進攻西安,便對馬應魁又多了幾分喜愛,決定好好培養。 飯後馬應魁離去,常宇結賬時問店小二:“可知咱揚州城誰最有錢?”。 “當然是汪家了”店小二毫不猶豫說道:“汪家的生意做的可大了,可不止在咱揚州城,整個南直隸甚至京城那邊都有他們家的買賣”。 常宇很滿意的買單離去,站在街頭抬頭看看頭上驕陽,扭頭對高傑道:“帶你去有錢人家喝杯茶解解暑唄”。 “這樣不太好吧”高傑揉揉腦袋,他以為常宇又要去巧取豪奪:“以你如今地位做事要多注意影響,打仗那會逼不得已弄就弄些,如今仗都打完了,再這樣……傳出去與你名聲不利啊”。 “你想啥呢”常宇推了高傑一把:“你當我會幹出打土豪分人家家產的事啊,那是赤果果的搶劫。老弟我雖也想,但要臉”。 “那你……”高傑一愣,常宇長呼一口氣:“先前不給你說了麼,來揚州城談買賣,走,咱們去拜訪一下揚州首富汪氏兄弟”。 “嘿,你怎麼知道人家是倆兄弟?”高傑吐口而出隨即又一拍腦袋,東廠的知道啥都不足以為奇,他以為常宇其實讓東廠或者錦衣衛調查過汪家。 其實不然。 常宇雖早就知道汪家,但絕對不是從東廠和錦衣衛得到的資訊,而是史料記載當時多鐸圍城時,收了城中徽商汪氏兄弟三十萬金的鉅額賄賂,卻未答應他們的“勿殺無辜”的請求。 這條記錄側面證明了多鐸當時的確下令屠殺揚州之外,還有汪家的的財力! 三十萬金啊!便是銀都是一筆鉅款,何況金! 當然這也是常宇見過最有人性光輝的賄賂,不為求升官發財只為百姓買命!與山西那幾大家晉商通敵賣國當韃子的帶路二鬼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常宇覺得這種人活該他發財。雖不知汪家兄弟後來的結局如何,(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好結局)但在這個時空中,常宇決定要結交這兩人,尋求合作共贏。 汪家有財力,他有權有路子,相信汪家一定不會拒絕的。 徽商,故名思議出身徽州的商人,明時還沒有安徽省一說,那是後來清朝將安慶府和徽州府合二為一才有的行政省。 這個時候的徽州府僅下轄一府六縣,無論行政能力還是其他方面都不出眾,除了……經商! 《安徽地誌》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當時有句話叫,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佔徽州府的一半,人稱“祝半州”。元末,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10萬兩。而後明清五百年間,徽商愈戰愈勇絲毫不遜那幾個頭戴皇冠的晉商,其代表人物有胡雪巖!這人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也是徽商。 總而言之,那就是徽商不差錢。 汪氏兄弟也是徽商出身,後來在揚州定居,老大叫汪兆義,老二叫汪兆德,城東最大的那個宅子就是汪府,汪氏兄弟為人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