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汝登寫文的同時,陳元藻也沒閒著。
陳元藻家境貧寒但是卻是真正的名士,也是一個能上史書的好官。原歷史上再過五年他就能考中進士,之後一生都踐行著自己的初心:
他當江西右參政時正好碰上當地水災,朝廷卻正要他徵南糧,陳元藻看地方上百姓受災根本湊不出糧食,為了幫助百姓拖延時間,直接辭職不幹。
但他並非一味的軟弱,後來他調任天津,面對上當地有權有勢的大戶,又剛正不屈,不像其他官員一樣把糧稅加在窮人頭上,而是鐵面辦事,直接在大戶身上榨出了兩年的軍儲。
崇禎年間他已當到了廣東按察使,但為官幾十年家裡最珍貴的財產就是一套瓊州朋友送的丘浚文集,晚年陳元藻辭官回到福建老家,官囊中所得的錢財不過是在家鄉修了幾間草屋罷了。
歷史上此君一直到九十多歲還有書畫產出,不是他有那麼高的藝術追求,而是他要賣畫賣字以維持生計。
陳元藻對於世道是有自己的見解的,他不喜歡參與黨派鬥爭,但同樣覺得如今的時局應該改革,並且認為應該為此做些實事。
他和周汝登談論了幾次《訓詁學方法論》,越發理解王文龍想要改革儒學而出書的想法,並且由心同意。
此時陳元藻身上錢財已空,根本到不了陝西。
周汝登願意出錢幫助陳元藻,但他卻不願接受,決心靠自己的本事掙來路費。
可他的名聲在福建還有點作用,放到江南真卻是沒多少人聽過,在南京賣字賣畫,怕不要一兩個月時間才能湊足費用。
花了幾天時間來讀《訓詁學方法論》了,陳元藻對於王文龍的思想已然十分推崇,這時他又看見周汝登發表的文章,一拍腦袋,決定也寫一篇相關內容,掙點稿費。
不過陳元藻在文壇上的地位不算高,對於經學的功底也遠遠不如周汝登那麼深厚,寫了文章報社也不一定會發表。
陳元藻只能思來想去找到一個角度,落筆成文後嘗試性的送到報社,沒想報社還真的採用,併為此給了他一兩銀子的稿費。
討論《訓詁學方法論》的文章不少,之所以報社會採用他的文字,因為他寫作方向實在太出奇了:
只看他給這文章起的名字就直到這傢伙的腦回路和別人不同——《學訓詁學方法論於求工有大益處》
“近日筆者讀王建陽《訓詁學方法論》新書,以後學視角觀之,以為實在是一本極有作用之文字。
細讀此書,仿若王建陽手把手予以指導,不需遠求,於書齋之中便可學會如何做訓詁之研究,筆者以為其效果比之從名師而遊二三載亦絲毫不差也……
筆者讀書之後便以書中‘以形求義’之法去解楚辭,真發現其中一二難解之字全然可以用形意法解得,現作求解方法如下……
筆者告此研究結論於海門先生周公汝登,竟得大讚,且邀入南京陽明祠相晤,筆者不過一舉子,屢試不第,得此機緣實乃榮幸,若無《訓詁學》之助,庶幾無可能……
綜上可知,《訓詁學方法論》乃是如今求學不得者做研究之捷徑。學習此書,便是資質平平者也可入門考據之學,甚而有若干發現,青史留名,亦未可知也!”
陳元藻是吃過苦受過罪的讀書人,太瞭解窮苦文人的想法了。周汝登說的那些什麼儒家學派之間的思想鬥爭固然深刻,但是離大多數考舉人都有困難的讀書人太遠,而這些讀書人才是真正的理學根基。
無論周汝登再怎麼想改革儒學,只要四書五經還是科舉的要求範本,那麼理學就不會倒。想要把王文龍的思想傳入這些人心中,用傳教方法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因勢利導。
要讓更多人去看《訓詁學方法論》,與其討論學術理論,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