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章 燒磚過程

整個裝窯的技術要求,必須遵循窯火燃燒迴圈規律,服從於燒窯的技術規則,全面把握“兩緊三松”的原則,即攔火緊、中部緊和底部松、窯壁松、頂部松,以滿足充分利用火勢和均勻控火的需要,有效防止窯內磚瓦因火勢不均出現區域性變形、焦流或夾生等損壞。

在整窯磚坯逐漸裝滿時,葉桑和螣倉還有後面加入進來的幾位族人則從“二窯門”邊裝邊退,用石頭封堵結實,亦用黃泥密封抹平。

之後的程式是往“火庭”裝炭。

“火庭”下面是漏灰層,也叫“灰庭”,兩“庭”中間用生鐵鑄就的三稜“燎”架起。

葉桑進入到“火庭”內,在裡面順炭紋立茬層層擺設,亦逐漸退出,在入口處留適當大小的“柴窩”放入易燃的乾草,再放些容易染火的木柴,俗稱“絨柴”和“硬柴”。

裝了炭,接下來便可以砌磚封堵“大窯門”了。

“大窯門”是整個磚窯燒製的“工作面”或“操作檯”。

一般按二四牆自下而上封堵,相隔適當距離要留出上下兩層“哨眼”,或稱“火眼”,下層較大。

可為兩磚臥立填塞的尺寸,上層縮小約一半左右,可為一磚臥立填塞的尺寸,均為用鐵製的“爐錐”或叫“火鉤”捅火抖灶所用。

其上改由一二牆壘砌,砌磚與面向火庭的一面齊平,於底部正中留約尺五見方的“火門口”,下邊突出的窄臺擱置“火門擋”。

燒窯時由“火門口”往“火庭”裡添炭續火。

“火門”上又留約拳頭大小的“風眼”,也作“瞭望孔”之用,燒窯時用來協助調控和觀察火勢,火勢正常或稍小時基本封閉,火勢大時開啟進風以減弱火勢。

最後亦用黃泥將整個“工作面”抹面加固。

書上說,裝炭和壘砌“大窯門”的這些工序統稱“訖理”,或為“砌壘”均可,到此便萬事俱備,只待燃薪點窯。

點火也考究。

一般是在下午或傍晚,有時也會在中午,只要不是颳風天,無論陰晴,白天任何時間都可點火。

如遇風大的天氣,則須等到傍晚時點火。

窯內炭火基本一晚上便可燃旺,第二天清早即需添炭加火。

添火的遲早也要看天氣,颳風天炭火燃燒得快一些,添火也要提前。

一般從點火的時間算起,到當天晚上或是第二天上午,任其自行燃燒,這一過程稱為“燻窯”。

“燻窯”時間長短由磚瓦乾溼程度決定,中間會酌情新增適量炭火,皆以文火來燒。

這一階段窯壁上內嵌的“煙道”是用石頭蓋上的,主要環窯壁排煙。

到了這一步,可稍事歇息或安心睡上一覺,以消減連日來裝窯的疲乏,好攢足精神開始接下來連續四五天晝夜熬眼添炭看火。

燒窯更加講究,而成敗就在此舉了,葉桑晚上都沒辦法睡好覺,就怕失敗。

部落族人看她緊張,也跟著緊張,尤其是螣倉,每天晚上很晚了才睡。

“燻窯”的時間最多一天,即到次日傍晚便開始捅火“抖灶”加大火力,正式進入燒窯的重要環節。

大火燒窯分為“上火、中火和下火”三個步驟,也稱“前火、熬火和後火”,必要時還須用“追火”使整窯燒製完美無憾。

“上火”須保持炭火均衡迴圈上升,這一階段窯壁內嵌“煙道”並不開啟。

一般“火攻”一晝夜或稍長時間,在窯頂觀察窯壁處是否由最初的煤黑色逐漸泛白。

要逐漸將泛白的地方圍土立磚放倒平鋪把窯壁處蓋上,以使火勢向因欠火尚未泛白的部位匯聚。

同時須沿窯壁每隔五六塊磚縱向置一塊平鋪頂磚,仍留適當空隙作為煙火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