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可沈冰和羽少一樣,對文字過目不忘,看了一遍已經記住了大概。沈冰也是知道,自己必須藏好了此書,為了此書八卦門已經大動干戈了,現在身邊一群陌生的武林人士,打扮得如同草寇,雖然羽子哥跟他們稱兄道弟的,暗地裡也是防備著,沈冰連睡覺都跟羽少一起,對羽少的一舉一動了然在目。所以沈冰看了一遍後就把書藏到了車凳地下,再把被褥壓住,自己頭靠在被褥上睡了過去。
金華府北郊的金華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山嶽森林的風景是羽少在太湖圈沒有見過的。
山腰上有許多民居,也有大戶宅院,諸葛默把馬和羽少的馬車安排在了一座大院裡,有些下人仔細的照料著和看管著一些出門的車輛,這裡如同獨孤鴻的倉庫,除了馬和車,也有很多積壓的刀劍武器,有些已經鏽跡斑斑了。這裡還是外人來此存放行李物件的地方,獨孤鴻可不想外人帶著武器入洞府,連他統轄的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峰掌門來此也必須卸劍入府,這是規矩,在雙龍洞獨孤鴻不想聽到刀劍之聲,憑著自己的一身武藝,壓住本派門人爭鬥不是什麼難事,可那些三十六洞,七十二峰的人可不是那麼好管束的,那些烏合之眾,武功一般脾氣倒是不小,平時把義氣掛在嘴邊,但聚在一起就矛盾重重,誰也不服誰,動不動就動刀動槍,要不是雙龍幫財大氣粗鎮住了他們,這些自以為是的小幫派會天天打架,把這一方水土弄的烏煙瘴氣。所以獨孤鴻索性就卸去他們的刀劍,免得在自家訴苦的時候打架鬥毆,免得把天然洞府弄的亂糟糟的。
羽少隨獨孤鴻來到雙龍洞外口,洞口寬敞軒朗,洞內涼爽之極,“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裡面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兩側一青一黃的石頭很像兩龍頭,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
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亙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獨孤鴻拿出兩件皮衣,讓羽少和沈冰穿上,洞內實在太涼,沈冰已經接連打了幾個噴嚏。獨孤鴻說道:“要想進入內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頭。”
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巖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岩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岩石幾乎擦著鼻子。“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可譽為奇觀,堪稱一絕。
內洞及其開闊,巖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鍾乳巖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衝而至,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鍾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洞內鐘乳石、石筍眾多,有龍爪、龍尾與洞外龍頭相呼應,造型奇特,佈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神龜探海”“龜蛇共生”“蛙盜仙草”“壽星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獨孤鴻帶著羽少遊覽了每處角落,娓娓道來奇觀洞府的各種人文傳說,羽少興致勃勃的看著,聽著。有護暖的皮衣,沈冰也活潑好動起來,跟著羽少‘走馬觀花’。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十來丈。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大家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五丈高崖的洞頂傾瀉而出,瀑聲轟隆,震耳欲聾,銀瀑飛瀉、深穹神異。拾階而上就是朝真洞,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鍾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稱